竹山村勢箭竹林,地勢險峻箭竹豐。
得名因竹箭如林,村名由來意無窮。
1
當我踏入湯丹鎮竹山村的土地,一股清新而寧靜的氣息如同春風拂麵,令人心曠神怡。小江蜿蜒流淌,宛如一條銀色的絲帶,將珙王山中的這個寧靜村莊緊緊環繞,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畫卷,讓人心生向往,仿佛瞬間穿越時空,置身於那幅美麗的山水畫卷之中。
初夏的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灑在青石板路上,映照出斑駁的光影,如同時間在歲月長河中留下的痕跡。我沿著小江邊的小路漫步,耳邊傳來鳥兒的歡鳴,空氣中彌漫著泥土和植物的清香,每一縷氣息都讓人沉醉於這份和諧與寧靜。
就在這樣一個美好的午後,我有幸遇到了宋希利、黃啟昌和周敏仙,他們是竹山村的老村民,對這片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他們的熱情和友好如同山間的清泉,讓人感受到竹山村人民的淳樸與善良。
宋希利老人,滿頭白發,臉上刻滿了歲月的皺紋,但眼中卻閃爍著對生活的熱愛與執著。他向我娓娓道來竹山村的曆史,從古至今,這裡發生了許多引人入勝的故事。他講述著竹山村如何從一個小村莊發展成為一個資源豐富、文化獨特的村落,每一個字都充滿了對家鄉的深情。
黃啟昌,一個中年漢子,身材魁梧,聲音洪亮,他的話語中透露出對家鄉的驕傲。他向我展示了竹山村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物產,告訴我這裡的竹子品種繁多,質地優良,是製作竹編工藝品的上等材料。他熱情地邀請我參觀村裡的竹編工藝作坊,讓我親眼目睹竹編工藝的精湛技藝。
周敏仙,一個溫婉的女子,她的笑容如同山間清泉,清澈而溫暖。她向我講述了竹山村的風土人情,以及村民們的生活習慣。她告訴我,這裡的村民勤勞善良,世代相傳的農耕文化使得竹山村成為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地方。
通過與他們的交談,我對竹山村的曆程和發展變化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我看到了竹山村從貧窮落後走向小康生活的蛻變,看到了村民們勤勞致富的奮鬥曆程,也看到了他們對未來的美好憧憬。
竹山村,這個位於珙王山中的寧靜村莊,讓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恩賜和村民們的熱情。在這裡,我將開啟一段新的旅程,去探索這個村莊的更多秘密,去體驗這裡獨特的生活,去記錄下這段美好的邂逅,讓這份記憶永遠留存。
2
曆史的沉澱
竹山村的曆史,如同一條蜿蜒的河流,源遠流長,承載著無數的故事和記憶。它的故事可以追溯到民國時期,那時它還隻是會澤縣掩布卡區達朵鄉的一個小角落,一個被群山環抱的寧靜小村莊。
在那個動蕩的年代,竹山村的人們過著簡樸而艱辛的生活。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依靠著山中的自然資源,如森林、礦產和土地,過著自給自足的日子。村民們以農耕為生,種植稻穀、玉米、土豆等作物,飼養家禽家畜,生活雖然清苦,卻也充滿了自然的恩賜。
隨著時間的流逝,竹山村經曆了多次行政區劃的調整。從最初的達朵鄉,到後來的掩布卡區,再到如今的湯丹鎮,竹山村的名字雖然有所變化,但它始終是這片土地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村民們心中的根和魂。
2005年,隨著行政區劃的進一步調整,竹山村正式成為湯丹鎮竹山村委會,標誌著它正式融入了更大的社會體係。這一變化,不僅帶來了新的機遇,也帶來了新的挑戰。村民們開始接觸到更多的外界信息,了解到更廣闊的世界,同時也需要適應新的社會結構和生活方式。
在這漫長的曆史長河中,竹山村見證了時代的變遷,也見證了村民們生活的點滴。從過去的茅草屋到現在的磚瓦房,從手工勞作到機械化生產,從傳統的農耕文化到現代的科技農業,竹山村的發展曆程充滿了艱辛與希望。
茅草屋逐漸被磚瓦房所取代,村民們的生活條件得到了顯著改善。隨著科技的進步,農業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村民們不再需要像過去那樣辛苦地勞作,生產效率大大提升。同時,竹山村也開始嘗試發展特色產業,如中藥材種植、鄉村旅遊等,為村民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收入來源。
然而,曆史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竹山村也經曆了自然災害、經濟波動等種種考驗。在這些困難麵前,村民們團結一心,共同克服了重重困難,展現了頑強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
如今,竹山村正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村民們對未來充滿了期待。他們相信,在黨的領導下,竹山村將會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他們的生活將會更加幸福,他們的家園將會更加繁榮。而這一切,都離不開竹山村悠久的曆史沉澱和村民們不懈的努力。
地理環境
竹山村,這個坐落在湯丹鎮政府駐地西北方25千米處的寧靜村落,海拔16002400米之間,地勢起伏,山巒疊嶂,宛如一幅天然的山水畫卷。這裡是大自然的恩賜,也是村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