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村蹤之因民鎮小水井村
水井村旁傳說多,小水井名由此來。
村名背後故事長,水井村中韻味長。
1
初識小水井
夜幕低垂,我踏上了通往珙王山中、金沙江畔的小水井村的神秘之旅。天際懸掛著一輪明亮的月亮,它的清輝灑滿了山間的小徑,星星點點的光芒如同夜空中的眼睛,似乎在為我指引前行的道路。我沿著曲折的山路前行,顛簸的車身搖曳生姿,仿佛在低語著這條古老小道的歲月滄桑與曆史沉澱。
經過一番崎嶇的旅程,我終於抵達了這個位於因民鎮政府駐地西南方10公裡的小村落。小水井村,這個名字聽起來如詩如畫,卻深藏於群山之中,鮮為人知。四周群山環抱,金沙江在山腳下蜿蜒流淌,宛如一條銀色的絲帶,似乎要將這個小村落溫柔地環繞其中。江水拍打著山腳的岸邊,濤聲陣陣,仿佛在低語著小水井村悠久的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踏入村口的那一刻,一股濃鬱的鄉土氣息撲麵而來。村中小路兩旁,鬱鬱蔥蔥的樹木枝繁葉茂,偶爾可見幾戶人家,炊煙嫋嫋,升騰的煙霧在夜色中顯得格外溫馨,仿佛是這片土地的呼吸,充滿了生命的活力。我加快了腳步,向著村中心的方向前行,心中充滿了對這片土地的無限向往。
在村中心的一戶人家,我有幸遇到了易天有、龔文達和楊萍。他們熱情洋溢地向我打招呼,並誠摯地邀請我進屋小憩。我感激地接受了他們的盛情,一邊品嘗著他們親手泡製的茶,一邊與他們暢談,感受著這份來自深山的溫暖與親切。
易天有,一個中年男子,他的麵容被歲月的刀刻得深刻,每一道皺紋都似乎在訴說著他一生的故事。他的頭發已經泛起了銀絲,但那雙眼睛依舊明亮,眼神中透露出歲月的滄桑和生活的智慧。他坐在村中心的小屋裡,熱情地向我講述著小水井村的曆史。
“小水井村的曆史悠久,源遠流長。”易天有開始講述,“早在明清時期,這裡就是煉銅的重要產地。那時候,我們的先輩們憑借著智慧和勤勞,在這片土地上挖掘銅礦,煉製銅錠。我小時候,村裡的老人們總是喜歡講述那些故事,說那時候的爐火通宵達旦,照亮了整個山穀,也照亮了村民們的希望。”
他指著窗外的一座山頭,那裡樹木蔥鬱,山勢險峻,仿佛隱藏著無數的秘密。“那就是清朝時建爐煉銅的地方——現在我們村旁邊的爐燈村。”他的聲音中帶著一絲自豪,“那裡的爐火熊熊燃燒,煙囪裡冒出的濃煙在夜空中顯得格外壯觀。每當夜幕降臨,山穀裡的燈光閃爍,就像星星一樣,指引著村民們回家的路。”
易天有停頓了一下,眼神中流露出對過去的懷念,“後來,隨著時代的變遷,清末年間煉銅業逐漸衰落。那些曾經繁華的礦場和爐火,也逐漸熄滅。但那段曆史,那段輝煌,依然是我們村子的驕傲。它不僅僅是我們村子的記憶,更是我們民族工業發展的見證。”
他的話語中充滿了對曆史的尊重和對未來的期待。我看著易天有的眼神,感受到了他對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他繼續說道:“雖然現在煉銅業已經不再是我們村子的主要產業,但我們依然保留著那些傳統的技藝和故事。我們希望,這些曆史能夠被傳承下去,讓我們的後代知道,我們的根在哪裡,我們的未來又該走向何方。”
易天有的話語讓我對小水井村的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讓我對這片土地充滿了敬意。我知道,這裡不僅僅是一個村落,它承載著一段段曆史,承載著一代代人的記憶和希望。
龔文達,一個年輕的小夥子,他的臉上洋溢著陽光般的笑容,那雙明亮的眼睛透露出他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憧憬。他的笑容如同春風拂過,讓人感到溫暖和親切。
他熱情地向我介紹道:“小水井村雖然地處偏僻,被群山環抱,金沙江的濤聲似乎也難以觸及這裡的寧靜。但我們的村民,他們勤勞樸實,團結一心,就像這片土地一樣,堅韌不拔。”
龔文達的話語中充滿了自豪,“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我們村子的麵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前,我們村子的基礎設施落後,交通不便,生活條件艱苦。但這一切都在改變。”
在新區裡,他指著窗外的一片新居,“看,這就是我們搬遷到城郊後的新家。政府為我們提供了寬敞明亮的住房,讓我們告彆了破舊的土坯房,過上了舒適的生活。”
龔文達的眼神中閃爍著喜悅,“而且,孩子們也有了更好的教育條件。以前,他們隻能在老家山區裡的附近的學校就讀,現在,我們可以選擇將他們送到城裡的學校,接受更優質的教育資源。”
他繼續說道:“不僅如此,新區裡的道路修得越來越好,新區裡的環境也得到了改善,種上了更多的樹木,建起了汙水處理設施,我們的生活環境變得更加宜居。”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