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城納黑彝居城,彝語村名意深藏。
生活習俗文化韻,魯納村中故事長。
一
在這個生機勃勃的世界裡,我,以“資生”為筆名,是一位對未知領域充滿好奇的旅行者。我的腳步遍布祖國的大江南北,每一次的行走都如同揭開世界的一角,讓我對這個世界有了更加深刻的領悟。在經曆了拖落村的尋村蹤跡之後,我對那些未被發掘的鄉村故事充滿了無儘的好奇與向往。
歲月如箭,轉瞬間,又一個春光明媚的日子來臨。在這個充滿生機的季節裡,我懷揣著新的夢想,踏上了新的旅程,來到了珙王山深處的阿旺鎮魯納村。這裡,是我此行的終點,一個隱匿於深山之中的寧靜村落,一個仿佛被時間遺忘的鄉村角落。
帶著對魯納村的憧憬,我踏上了這片充滿神秘色彩的土壤。在這裡,我將探尋那些隨著歲月流逝而逐漸模糊的鄉村故事,那些被時光掩埋的曆史印記,以及那些在曆史的長河中閃耀著光芒的民間傳說。
魯納村,這個名字本身就充滿了詩意與向往。這裡的人們,世代紮根在這片土地上,他們以雙手為犁,以智慧為筆,書寫著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在這裡,我將深入探訪那些隱藏在民間的智慧,感受那份淳樸而真摯的情感,聆聽那些跨越千年的傳說。
在這個詩意盎然的春日裡,我懷揣著滿心的期待,踏入了魯納村的土地。我深信,在這片神秘的山林之中,我定能找到那些被時光遺忘的鄉村故事,讓它們在筆尖輕舞,化作一篇篇生動的故事,記錄下這段充滿美好的旅程。
二
當我終於踏入魯納村的門檻,一股突如其來的寧靜與美麗如同一股清泉,沁入我的心田。陽光透過稀疏的雲層,灑在村莊之上,金色的光輝灑在錯落有致的農舍之上,仿佛給這片土地披上了一層夢幻的金紗。村子裡的小溪潺潺流淌,鳥兒的歌聲此起彼伏,構成了一幅和諧而寧靜的鄉村畫卷,讓人心曠神怡。
踏入魯納村的那一刻,我仿佛穿越了時空的隧道,回到了那個遙遠的年代。這裡的房屋,大多由青石和木材搭建,古樸而典雅,透露出一種歲月沉澱的厚重韻味。村民們三三兩兩地聚集在村頭,臉上洋溢著樸實無華的笑容,他們的生活雖然簡樸,卻洋溢著幸福的氣息。
在漫步於村莊的小路上,我有幸遇見了三位村民,他們是李有田、王廣明和孫家花。李有田,年約六旬,滿臉皺紋中蘊含著歲月的滄桑,但他的眼神中卻閃爍著智慧的光芒;王廣明則顯得年輕些,身材魁梧,嗓門洪亮,是村裡出了名的“壯勞力”;孫家花則是一位溫柔賢淑的中年婦女,她的笑容總是那麼慈祥和藹。
這三位村民的熱情讓我倍感親切,他們主動上前與我打招呼,並誠摯地邀請我到家中做客。在愉快的交談中,我了解到他們不僅是魯納村的居民,更是這片土地的守護者。他們願意成為我在魯納村的向導,為我講述這裡的過去和現在,讓我更深入地了解這個村莊的曆史和文化。
李有田向我講述了魯納村悠久的曆史,早在明清時期就有先民在此定居。這裡的人們勤勞智慧,世代傳承著獨特的農耕文化和民間藝術。王廣明興致勃勃地向我展示了他家中的手工織布機,那是魯納村傳統手工藝的生動見證。孫家花則分享了她家的家常菜譜,那些簡單的食材在她的手中變得美味可口,令人垂涎。
在三位村民的陪伴下,我開始了在魯納村的探索之旅。他們的故事讓我對這片土地充滿了敬意,也讓我對這個村莊的未來充滿了期待。我相信,在他們的帶領下,魯納村的故事將會繼續傳承下去,而我的筆也將記錄下這些珍貴的記憶,讓它們永遠流傳。
三
魯納村,這個名字在珙王山中的阿旺鎮已經悠揚了數百年,它的曆史如同一條源遠流長的河流,蜿蜒曲折,承載著這片土地的滄桑與輝煌。
追溯至清朝初年,魯納村便有了先民的足跡,他們在這片土地上開疆拓土,耕耘生計。那時的魯納村,還隻是個默默無聞的小村落,村民們依山傍水,過著自給自足的寧靜生活。到了清朝末年,隨著國家行政區劃的變遷,魯納村被納入珙縣的版圖,開始了它新的篇章。
民國時期,魯納村經曆了更多的社會變革。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魯納村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曆史機遇。村民們參與了土地改革,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土地,村子的經濟和社會生活也隨之蓬勃發展。然而,由於地處偏遠,魯納村的發展步伐相較於其他地區顯得緩慢。
新中國成立後,魯納村曆經多次行政區劃的調整,從最初的珙縣,到後來的珙縣、興文縣、敘永縣,每一次調整都為魯納村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村民們在這片土地上辛勤勞作,不懈努力,使得魯納村逐漸煥發出勃勃生機,成為一個充滿活力的村落。
關於魯納村名的由來,流傳著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很久以前,一位彝族首領率領部族遷徙至此,他們被這裡的山清水秀、氣候宜人所吸引,決定定居於此。首領發現一片寬闊的平地,宛如一張巨大的“魯納”(彝語意為“平坦的草地”),於是將此地命名為魯納村。這個名字自此流傳開來,成為了魯納村的代名詞。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