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頭山巔居
岩頭村坐山巔上,彝語村名意深藏。
山村生活美如畫,故事流傳久長揚。
一
我,筆名資生,是一位對鄉村文化充滿無限好奇的文聯工作者。在城市喧囂的包圍下,我時常懷念那份最初的純樸與寧靜,內心深處湧動著一種無法言說的渴望,渴望尋找那些被時光遺忘的鄉村記憶。烏蒙山脈中的阿旺鎮岩頭村,這個名字如同一個古老的傳說,在我心中生根發芽,它似乎藏匿著無數故事,牽引著我踏上了一段尋蹤之旅。
清晨,第一縷陽光透過窗簾,溫柔地喚醒了我。我整理好行囊,懷揣著滿心的期待,踏上了前往烏蒙山的征途。曆經曲折的山路顛簸,我終於抵達了阿旺鎮,這片充滿神秘色彩的土地。
在鎮上,我有幸遇到了三位熱情洋溢的村民:範興平、邵天穩和吳妍。他們是岩頭村的居民,對這片土地懷有深厚的情感。範興平,這位年長的山裡人,對村裡的曆史與傳說了如指掌;邵天穩,一位充滿活力的青年攝影愛好者,他渴望用鏡頭捕捉家鄉的美麗瞬間;吳妍,一位溫婉的女子,她用巧手編織著村民們的生活日常。
我們四人一見如故,決定攜手開啟這段尋村蹤之旅。範興平向我們介紹,岩頭村曆史悠久,這裡曾是古代雲南銅運古道南線的重要驛站,村民們世代以耕作為生,同時傳承著豐富的民間文化。
我們的第一站是岩頭村的雲南銅運古道遺址。那裡,石板鋪就的道路曆經風雨,兩旁的樹木鬱鬱蔥蔥,仿佛在低語著過往的歲月。範興平指著路邊一塊石碑,深情地說:“這是雲南銅運古道的曆史見證,當年商賈雲集,這裡的繁華程度令人難以想象。”
隨後,我們漫步在村裡的老街。兩旁的土木結構房屋古樸典雅,吳妍指著牆上的一幅幅壁畫,自豪地說:“這些都是我們村民自己繪製的,它們是我們家鄉風土人情的真實寫照。”
在老街的一隅,我們遇到了正在田間勞作的村民們。他們或耕作、或洗菜、或閒聊,臉上洋溢著樸實無華的笑容,讓我深刻感受到了鄉村生活的寧靜與美好。
邵天穩迅速舉起相機,記錄下這些珍貴的瞬間。他說:“我希望通過我的鏡頭,讓更多的人了解鄉村,了解岩頭村。”
傍晚時分,我們來到了村裡的一個小廣場。村民們正在這裡舉行一場傳統的民間舞蹈表演。隨著音樂的節奏,村民們身著節日的盛裝,翩翩起舞。他們的舞姿優美,充滿活力,仿佛在向世人展示著岩頭村的風采。
我站在人群中,被這場景深深吸引。這一刻,我仿佛穿越了時空,回到了那個遙遠的年代。我知道,這段尋村蹤之旅才剛剛開始,我還有無數鄉村記憶等待去發掘。
在與範興平、邵天穩和吳妍的相處中,我感受到了他們的熱情與善良。他們如同這片土地上的守護者,用他們的方式守護著岩頭村的傳統文化。我堅信,在他們的努力下,岩頭村的鄉村記憶將會被傳承下去,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二
夜幕低垂,我們踏入了岩頭村一戶村民的溫馨之家。範興平的熱情如同春日暖陽,他邀請我們圍坐在昏黃的燈光下,開始為我們展開岩頭村曆史長廊的畫卷。
範興平輕輕地打開了一個木質古董箱,從中取出一本泛黃的書頁,那是承載著岩頭村記憶的曆史記載。他開始緩緩講述,如同一位老者述說家傳的古老故事。
“追溯至清朝時期,岩頭村隸屬東川府,那時這裡還是一片待開發的處女地。”範興平手指書頁上的地圖,指向岩頭村的位置,“這片土地肥沃,氣候宜人,吸引了無數先民踏足,在此安居樂業。”
“進入民國,岩頭村的行政區劃發生了變遷。1913年,東川府更名為東川道,岩頭村也隨之納入其管轄。”範興平繼續講述,“這一時期,岩頭村的經濟逐漸騰飛,村民們開始種植糧食、茶葉和藥材,養殖業也應運而生。”
“在政治上,岩頭村設立了村公所,它是村民自治的重要樞紐。”範興平指著書頁上的一張照片,“儘管那時的村公所簡陋,但它見證了村民自治的初步實踐。”
“經濟方麵,岩頭村經曆了從自給自足到商品交換的重大轉變。”範興平娓娓道來,“村民們將自家生產的農產品帶到鎮上交易,這不僅豐富了村民的生活,也促進了與外界的交流。”
“社會生活上,岩頭村保留了許多傳統習俗。”範興平指著書頁上的一張老照片,“村民們定期舉辦廟會,慶祝豐收,祈求來年的風調雨順。”
隨著範興平的敘述,我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他繼續說道:“新中國成立後,岩頭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50年,土地改革讓土地歸農民所有,村民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升。”
“政治上,岩頭村成立了村民委員會,村民自治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範興平指著書頁上的一張照片,“村民們積極參與村務管理,共同建設美好的家園。”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