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德彝音意深遠,文化背景顯悠久。
張姓人家居山坡,曆史變遷話今朝。
一
隨著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穿透薄霧,我踏著濕潤的露珠,沿著一條蜿蜒的山路,緩緩行至轎子山腳下的蚌德村。這裡的空氣清新得仿佛可以洗滌心靈,鳥兒的歌聲此起彼伏,宛如大自然為我的到來精心編排的一首歡迎交響曲。每一步都充滿了對自然的敬畏,每一步都讓我對即將開始的旅程充滿了期待。
在山路的儘頭,我抵達了蚌德村。這裡,每一塊石頭都似乎在低語,輕聲訴說著古老而神秘的故事。它們的故事,如同深山中的清泉,悄無聲息地流淌,卻蘊含著無儘的智慧與勃勃生機。
在村口,我邂逅了三位村民——鄒興福、鄒薛勇和楊家瓊。他們的麵容刻滿了歲月的滄桑,但眼中卻流露出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無限憧憬。他們的故事,如同蚌殼中的珍珠,蘊含著智慧與堅韌,等待著被發掘,被體驗。
我們沿著村道步入村委會的院壩,我抬頭仰望,那片起伏的山坡仿佛在低語,述說著一個古老而深沉的故事。鄒興福熱情地迎接我,他解釋說,蚌德村的名字源於彝語,其中“蚌”意為山坡,“德”指張姓,合起來便是“山坡上住著姓張的人家”。這個名字,如同時間的刻痕,深深地刻在曆史的石板上,見證著村莊的變遷,也承載著村民們對祖先的敬意和對土地的深厚情感。
鄒興福手指著遠處的山坡,講述著蚌德村的起源。他說,很久以前,這裡是一片荒蕪的山地,張姓的先民們發現了這片土地的潛力,決定在此定居。他們憑借智慧和汗水,開墾土地,逐漸將這片荒山野嶺變成了富饒的樂土。歲月流轉,越來越多的村民來到這裡,共同編織著這個村莊的美麗傳說。
我站在鄒興福身旁,凝望著那片山坡,心中充滿了敬意。我腦海中浮現出那些先民們披星戴月,辛勤勞作的景象,他們的堅韌與毅力,讓我對蚌德村的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我們的村莊,就像一部厚重的曆史書。”鄒興福的聲音中充滿了自豪,“每一頁都記錄著我們的過去,每一章都訴說著我們的故事。”
在村委會的院壩裡,我們圍坐在一起,鄒薛勇和楊家瓊也加入了我們的對話。他們分享了更多關於蚌德村的故事,那些關於土地、農耕、家族、習俗的故事,如同一條條清澈的溪流,彙聚成一幅生動的曆史畫卷。
我沉浸在這片土地的傳奇之中,心中充滿了對蚌德村的向往。我深知,這次的經曆將成為我人生中寶貴的財富,而那些關於蚌德村的故事,也將永遠閃耀在我記憶的星空,成為永恒的光芒。
二
隨著鄒薛勇的步伐,我踏上了蚌德村的曆史之旅,仿佛穿越了一條波瀾壯闊的河流,每一滴漣漪都承載著村莊的過往與記憶。駐地麥地,這片肥沃的土地,以其所轄的蚌德村而得名。蚌德,這個名字,源自彝語,其中“蚌”象征著山坡,“德”代表著張姓,整個詞組仿佛是一句古老的咒語,寓意著山坡上棲息著姓張的家族,訴說著一段古老的傳奇。
在民國時期,蚌德村隸屬於巧家縣第三區的烏龍鄉,那時的村莊還保留著許多傳統的風貌,村民們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仿佛是一幅寧靜的田園畫卷。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蚌德村的歸屬發生了變遷,它被劃歸到了會澤縣的新村區新樂鄉,這是新時代行政區劃調整的一個縮影,標誌著曆史的轉折點。
1956年,蚌德村隨著東川礦區的成立,歸屬於東川礦區的新村區新樂鄉。礦區的開發給村莊帶來了新的生機,但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1958年,蚌德村正式成為東川市新村區新樂鄉的一部分,這一年,我們的生活確實經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1959年,蚌德村成立了大隊,成為法者人民公社的一部分,這是一個標誌著村莊集體化進程的重要時刻,村民們開始共同參與農業生產,共同分享勞動成果。1965年,蚌德村被正式命名為蚌德大隊,這個名字伴隨著村莊的發展,見證了它的成長。
1984年5月,大隊被改為鄉,蚌德村成為了法者區公所的一部分。這一變革,標誌著村莊治理結構的進一步優化。1988年1月,蚌德村公所設立,這是村莊行政管理的一個新階段。到了2000年,村公所又被改為村民委員會,蚌德村正式成為法者鄉的一部分。
2005年,隨著撤鄉並鎮的政策實施,蚌德村所屬的鄉被撤銷,村莊被並入紅土地鎮。這是一個更加宏觀的行政區劃調整,但蚌德村的名字和村組結構並未改變。2011年至2017年,蚌德村被委托給昆明市倘甸產業園區和轎子山旅遊開發區管委會管理,這是一個新的嘗試,旨在推動村莊的經濟發展和旅遊業的繁榮。
2018年,蚌德村重新劃歸昆明市東川區管理,這是對村莊未來發展的又一次重要規劃。到了2019年末,蚌德村下轄麥地、梨樹、丫口、大箐、老村5個村民小組,每個小組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和生活特色。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