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子原名木依卡,避風當陽好地方。
彝語風陽意深遠,村民安居樂業長。
園子村的溯源
在晨光的柔和撫觸下,我踏上了前往烏龍鎮園子村的旅程,心中交織著對未知的無限好奇和對曆史的深深敬畏。這是一次追尋村落蹤跡的探險,我渴望揭開園子村那層神秘的麵紗,探尋它悠久曆史中的脈絡。
園子村,這個坐落在烏龍鎮東北角的小村落,對我來說,既是一個耳熟能詳的名字,又充滿了陌生感。它聲名遠播,是鎮上曆史最悠久的村落之一;然而,我卻未曾親臨其地,對它的認知僅限於那些耳熟能詳的故事和傳說。
隨著車輪的緩緩滾動,我穿行於一片片生機勃勃的田野,沿著蜿蜒的山路前行,終於抵達了園子村。村口,幾棵古老的樹木蒼翠欲滴,它們仿佛是歲月的見證者,低語著時光的滄桑。我下車,深吸一口帶著泥土芬芳和花草清香的空氣,心中湧起一股莫名的感動。
踏入村子,一股濃厚的鄉村氣息撲麵而來。村民們三三兩兩地聚集在村頭,閒聊著家常。我帶著滿腔的期待,開始了與各位小組長的相遇之旅。
首先,我拜訪了李組長,他是村子裡資曆最老的組長,對園子村的曆史了如指掌。他熱情地邀請我至家中品茗,一邊泡茶,一邊娓娓道來園子村的起源和發展曆程。
隨後,我又見到了趙組長,他是村裡的年輕組長,對現代科技和農業發展有著獨到的見解。他向我展示了園子村如何運用現代技術提升農業生產效率,讓這個古老的村莊煥發出新的活力。
最後,我遇到了張組長,他是村裡的文化組長,對園子村的傳統習俗和民間藝術情有獨鐘。他帶我參觀了村裡的文化廣場,向我講述了園子村的傳統節日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故事。
通過與這些小組長的交流,我對園子村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這個村莊,就像一部厚重的史書,每一頁都記載著生動的故事。我的使命,便是將這些故事串聯起來,讓更多的人了解園子村的過去與現在,並期待著它未來的輝煌更加燦爛。
馬炭山的炭火傳說
在烏龍鎮的園子村,有一個名叫馬炭山的村民小組,這裡不僅風景秀麗,更有著一段關於炭火的傳奇故事。在一天陽光明媚的午後,我有幸拜訪了陳玉順老人,他是馬炭山村民小組的資深長者,也是這段傳說的親曆者和講述者。
陳玉順老人坐在自家的小院裡,周圍是盛開的鮮花和綠意盎然的樹木。他身著傳統的布衣,頭發雖已斑白,但眼神依舊明亮,聲音洪亮有力。我向他請教關於馬炭山村民小組的名稱由來和馬姓人家燒炭的曆史。
陳玉順老人微笑著,開始講述那段塵封已久的故事:
“馬炭山這個名字,起源於我們馬姓人家的燒炭曆史。早在明朝時期,我們馬家就有人開始在這片山裡燒炭了。那時候,烏龍鎮的煤炭資源並不豐富,而馬炭山地處山區,樹木茂盛,是燒炭的理想之地。”
“馬家燒炭的曆史已經有幾百年的曆史了。我們的祖先在馬炭山上開辟了炭窯,利用山上的木材燒製木炭。這種木炭質地堅硬,燃燒時間長,是當時烏龍鎮及周邊地區的主要燃料。”
“馬炭山的名字就是這樣來的。‘馬’是因為我們馬家燒炭的緣故,‘炭山’則是因為這裡是我們燒炭的主要場所。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名字也就成了我們小組的名稱。”
陳玉順老人停頓了一下,接著說:“馬家的燒炭技藝代代相傳,我們的祖先不僅燒炭,還研究出了許多獨特的燒炭技術。他們利用山上的水力,發明了一種水車,可以驅動風箱,使得炭窯的溫度更加穩定,炭的質量也得到了提升。”
“到了近代,隨著國家工業化進程的加快,煤炭資源的需求量激增,馬炭山的木炭成為了市場上的搶手貨。我們馬家的生意也因此做得風生水起,許多人都慕名而來學習燒炭技藝。”
我聽得入神,不禁問:“那麼,現在馬炭山還有燒炭的傳統嗎?”
陳玉順老人搖了搖頭,略顯惋惜地說:“很遺憾,隨著時代的發展,木炭的需求量逐漸減少,燒炭的技藝也逐漸失傳了。現在,馬炭山已經不再是燒炭的基地,但它那段充滿傳奇色彩的炭火曆史,卻永遠留在了我們馬家人的心中。”
我感謝陳玉順老人的講述,這段關於馬炭山的炭火傳說讓我對園子村的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夕陽的餘暉中,我帶著這份寶貴的記憶,繼續在園子村探索更多未知的秘密。
馬鞍山的馬蹄聲
在烏龍鎮的園子村,馬鞍山村民小組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山形,以及與馬匹的深厚淵源,成為了一個引人入勝的地方。我有幸邀請到了尚石錄老人,他是馬鞍山村民小組的資深成員,對於這片土地的過去和現在都有著深刻的了解。
尚石錄老人坐在村頭的一塊大石頭上,他的背後是馬鞍山連綿起伏的山巒,山腳下是村民們忙碌的身影。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灑在他的臉上,顯得格外慈祥。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