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少林看到清單後滿心歡喜。
上麵清晰地記載著:繳獲敵人的大型戰船38艘,中型戰船185艘,小型戰船137艘。
另有大型的運輸海船120艘,中型運輸船326艘,小型快船163艘,損毀者不計……
孫少林邊看邊在心裡快速地計算了一下。
大小戰船加起來剛好360艘。
運輸船共有509艘。
所有船隻總計869艘。
這數量幾乎快趕上大明水師現有的船隻數量了。
也就意味著擁有了這些船隻之後,大明水師的實力能夠暴漲一波。
並且是暴漲了50以上。
這還是因為戰船的數量相對不夠多,不然漲幅能達到80以上!
這讓作為水師主要將領的孫少林,怎能不欣喜若狂呢?
至於大明水師實力增長幅度的問題。
這畢竟不能單純以戰船的數量來衡量,因為大明水師也是需要運輸船的。
特彆是在如今這種作戰方式下,對彈藥的消耗相當巨大。
每次水師出戰,不但需要運送大量的糧草和茶葉,還有豌豆、蠶豆、黃豆和綠豆等物資。
還要專門安排一些船隻負責運送炮彈和炸藥。
如果是長時間的長途作戰,那麼運輸船所占的比例將會更高。
所以對於大明水師來說,不僅戰船重要,運輸船同樣至關重要。
而在旁邊的孫維藩,關注的卻是另一組數字。
因為孫維藩不在意船隻數量的多少,他更看重的是物資。
清單上是這樣寫著的:“繳獲的金銀財寶折算下來約有1億兩白銀,另有茶葉、布匹、瓷器等物占了所有物資的5成,金銀財寶占了半成,另有4成半為糧食。
所有糧食加起來約有160萬餘石,另有火炮五十幾門,八牛弩四百餘架,各種火藥上萬斤……”
總共160萬多石的糧食,換算成後世的單位就是1億多斤。
此時在大明的實際控製區域之內,總人口也不過2000多萬而已。
這是由於北方的人口密度較小,經過多年的動亂之後死傷眾多。
人口數量就更少了。
這些糧食全部運回去。
那就夠大明朝廷實際控製區域之內的所有人,連續吃上好幾天的飽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