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烏蘭巴托此時屬於喀爾喀蒙古汗國。無論是漠南蒙古,還是喀爾喀蒙古汗國,在明朝大軍的強大攻勢下,都隻能望風而逃。
所以衛時春他們駐紮在此,北方已無後顧之憂。
而而唯一有可能構成威脅的,便是西邊的敵人了。
因此,當東察合台汗國出兵犯境的消息傳來,衛時春第一時間便知曉了。
若是換做以前的大明朝廷,衛時春遇到這種情況,大概率會按兵不動,隻需將消息如實彙報上去即可。
畢竟帶著那些戰鬥力堪憂的明軍貿然出城迎敵,實在太過危險,躲在城裡才是最穩妥的選擇。
但如今時代已然不同。
天武皇帝朱慈烺雷厲風行,治軍極嚴,各大兵團的戰鬥力早已今非昔比。
衛時春心裡很清楚。
要是自己敢按兵不動的話,朱慈烺肯定不會輕易放過他。
更何況如今的明朝大軍,經過一係列改革與訓練,戰鬥力強得驚人。
於是乎。
衛時春在收到敵人犯邊的消息後。
當機立斷,立刻點齊三萬精銳明軍,還有三萬蒙古仆從軍出戰。
同時派人通知周邊距離較近的蒙古部族,讓他們大舉出兵相助。
隨後他又迅速將情況上奏朝廷。
隻是他的奏折傳遞速度,遠不及錦衣衛傳遞消息的速度快。
所以,當衛時春收到錦衣衛傳來的消息時,他已然帶領著三萬精銳和三萬仆從軍,抵達了酒泉地區,距離前線已然不遠。
而蒙古諸部對衛時春的號召紛紛響應,各個部落出動的蒙古騎兵竟有八九萬之多。
如此一來。
集結的兵力加起來已經達到了十四五萬,這可比朝廷最初要求出動的兵力多了不少。
衛時春心中不禁思索,在這種情況下,還有必要派李定國過來嗎?
衛時春相信天武皇帝朱慈烺收到他的奏折,了解到最新的兵力情況後,肯定會有新的命令下達的。
所以,他並未停下腳步,而是帶領著大軍繼續向西挺進。
事實上和他猜測的一樣。
朱慈烺收到衛時春的奏折之後。
沒有對出戰的兵力作出調整,而是以實際為準。
並且又下達了新的旨意。
兩天之後,朝廷下達的正式命令傳來。
又過了兩天,衛時春收到了朱慈烺的最新旨意:“殲敵為主,穩紮穩打,不可冒進。”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