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求長生之人最多的世道,恰逢遠古機緣遺址、大戰遺留機緣顯世。看似僧多粥多,人人有份,實則人人自危,瘦他人而肥己身。”
混亂膨脹,到時彆說底層俗子,就是修道之人也要被一齊炸死。人人爭渡,逆流而上,隻會加劇這種變化,更加肆意掠奪天地。
道號為玄機的道人說道:“想我懸水,道主當年借助先天神機圖,一直在推衍此事終極,要算出個最後結果,最後也實如道主所料,著才落得幾年太平,難道要我們學當年麼?”
一直在旁邊閉目養神,側耳傾聽的卜山山主睜開眼,直接說道:“何去何從不知道,但以現有格局肯定不行。”
接著他就做了個比喻,“如果將整座天下看作朝廷,所有勢力都是裂土封王的諸侯,是不是可以更好的理解?”
“群雄並起,逐鹿天下。”玄機接過話道:“這天下,需要大統。”
自古以來,無數宏圖霸業以滅頂之姿席卷舊勢力,過程堪稱動人心魄,叫旁人恨不能親眼所見;天離、乾陀或是彆個勢力既想滅人道統,當然不能例外。
大夏境內的道門勢力不少,可趙禮仍是能締結天靜宮等道家勢力不顧香火情誼對其出手,可見其除了利益外,定然“迫之”大義情理。
就好比上古時期,人族曆史首個一統大洲的乾元王朝,那時的人間大地剛好是繼仙人落地生根、各族矛盾爆發後,道法遷徙前的時間節點。
縱橫老祖王詡,以一己之力遊走各國的同時激發矛盾,強國以大喜功誘之,弱宗則逼以道統興盛衰亡。眾弱以攻一強,以一強而擊眾弱,最終在那充滿暴力與動蕩的時代中,求得一個新的秩序。
那個秩序就是乾元王朝,取名很有講究,出自萬經文之首中的某篇彖辭,“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與“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
二者起承轉合,遙相呼應,同源同流,隻不過乾元始皇帝心比天高,棄了坤辭不用,隻取乾元二字,委實棄天地陰陽大道於不顧。
結局可想而知,等後來矛盾徹底爆發,內亂開始,這個華麗而盛大統一王朝便逐漸分崩離析了。
乾元王朝讓人間伊始,卻未能生生不息,統禦天下,卻未能順承天下,讓許多經曆過那個時期,又見了如今世道的修士倍感惋惜。
當然不可能是隻一個原因便亡了國,可這就像早有先知一般,事物發展軌跡早已預定,不說什麼順承,至少也不能背道而馳。
說來也怪,乾元亡國被滅之後,各類百家學術璨如繁星,且再不虛無空乏,好像都隨著那群仙人一起落地生根了,幾個大教更是如日中天,懸空照耀人族數萬年矣。
後世的神符終結亂世,乾陀一洲大統,包括大夏前身,很大程度上是延續了乾元王朝的精神意識,這種觀念可謂深入人心,例如玄機也會說一句,“這天下需要大統”。
當世修行王朝比之乾元還遠矣,既如此就得花費更多的心思,以更不可理喻的姿態來襲。
隻說除今日之天下的局麵更為複雜外,很多道統法脈、人情思想早已根深蒂固,很難再去改變什麼。沒有將一切推倒重來的魄力是很難把這件事做成的。(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