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之時,當行非常之事。”
韓庚麵色不動,而是陳述自己的觀點:“現在大寧已經征調各地兵馬,節度使兵馬,已經是最後可以調動的力量。”
乾元帝麵色莫名。
一直以來,乾元帝都在積極部署,為整頓吏治而努力。
然而,一切都在準備之中的時候,韃子結束內戰,聯合南下三十萬騎兵,讓整個大寧震動。
朝廷的精力,隻能放在北疆兵事上,哪裡還有精力,整頓吏治?
“陛下。”
孫恩繼續奏事:“兵馬再多,也僅僅可以守城。大寧兵馬以步卒為主,根本無法於野戰之中正麵與韃子交鋒,所以,征調各地兵馬,協助大同守城即可。否則兵馬數量太多,城池無法安放,不僅勞民傷財,也是毫無用處。”
“毫無用處?”
五軍都督府右都督沈熥冷笑:“步卒如何無用,也要比某些人那張嘴強!”
文武相爭,已經持續了數十年。
當大寧立國之後,無論是為了治理天下,還是抑製兵權膨脹的武將,大寧曆代皇帝,都在積極削弱將令的兵權。
這無疑給了文臣機會,所以文臣逐漸滲透兵部,五軍都督府。
這無疑引起了以武將為主的勳貴的不滿,一直都在積極的反擊文臣的打壓。但是,武將始終被文臣壓製。
直到賈玓蘭州滅掉韃子三萬騎兵開始,再到賈玓滅掉西夏,收複哈密與青海,武將開疆拓土的威望,硬生生讓武官,從被壓製,到了隱約壓製文臣的趨勢。
現在,沈熥對孫恩的駁斥,就是文武之爭的緣故。
乾元帝眉頭微微一皺:“朕隻要守住大同之法,而不是聽你們爭吵。諸卿,現在除了調動節度使兵馬之外,還有什麼策略?”
群臣緘默。
大寧可用之兵,幾乎已經征調。
且還有很大一部分是吃空餉的名額,所謂四十萬,實際上也就是二十來萬,已經是極其理想的數字。
北疆沒有吃空餉?
有!
就是因為吃空餉,九邊駐軍數量嚴重被虛化,所以導致,明麵上三萬兵馬,實際上隻有一半,甚至更少。
所以,北疆防守壓力極大。
現在北疆聚集兵馬八十餘萬,實際上能有三四十萬,已經是了不起。
乾元帝也是極為清楚這一點。
吏治整頓,勢在必行!
解決韃子南下之事,必須要行動。
賈玓滅了西夏,乾元帝趁勢整頓田耕製度,這次乾元帝對賈玓期待很大。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