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煙滾滾唱英雄,
四麵青山傾耳聽,
傾耳聽。
晴天響雷作金鼓,
大江揚波作和聲,
天平英雄驅虎豹,
舍生忘死保太平,
為什麼戰旗美如畫,
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
為什麼大地春常在,
英雄的生命開鮮花。”
劉淮並沒有專門學習過唱歌,而且這首歌的確是比較老了,導致他不止中間有忘詞唱錯臨時修補的地方,甚至連後兩段都忘的一乾二淨了。
但這首歌歌詞簡單,朗朗上口,劉淮隻是唱了兩遍就有人來和,唱到第三遍的時候,全營一千多官兵竟然同時來唱。
辛棄疾一開始還覺得這首歌太柔了,哪裡有戰歌的樣子?戰歌都是配著銅琵琶鐵綽板唱的。而且詞句也太白,連個典都不用這還像話嗎?
可以說這首像詩不是詩,像詞又不是詞的小調創作思路與辛棄疾是完全相反的。
但辛棄疾看著那些已經開始跟著哼唱的大頭兵們時,才恍然大悟。
這首歌本來也不是觥籌交錯曲水流觴時,文人之間的相互應和,而是對處在文盲與半文盲之間的普通士卒所唱的一首讚歌。
就如同除了劉淮沒有人對普通士卒說過他們的死會重於泰山一樣,也從來沒有人以英雄而稱呼他們。
他們自己也不會認為自己是英雄,他們隻會在將主的命令下行軍、作戰、吃飯、睡覺,卻不知道是為了什麼。
而如今,這些士卒雖然依舊有些渾渾噩噩,卻終於有人明確的承認他們,並告訴他們:你們做的對!你們是保太平的英雄!我願意歌頌你們!
這對於普通大頭兵來說,這已經算是了不得的誇耀了。
劉淮唱了幾遍之後,又十分偉人派頭的揮了揮手:“諸位英雄人物莫要再唱了,好漢也是要吃飯的,且去紮營立寨,燒火做飯!各級軍官,都出來辦事!”
眾人轟然應諾。
辛經緯湊到族兄辛棄疾麵前,低聲說道:“阿兄你真不管管?再這麼下去,沒準辛字軍就要變成劉字軍了。”
辛棄疾苦笑搖頭:“沒關係,劉大郎馬上就要走了,最遲到費縣就會分道揚鑣。”
辛經緯心下一鬆,卻又悵然若失起來,他不由得望著那剛剛從糧車上跳下來的身影喃喃說道:“與之為友則心安,與之為敵則惶恐,近之如身處火焰炙烤,遠之如墜於三九冰窟,阿兄,你說天底下如何會有這種人?”
辛棄疾一時間隻能默默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