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雄矣當然有理由感動。
因為他既不是如龐如歸一般是忠義軍的元從,也不是如何伯求一般是魏勝的舊友,甚至都不像張白魚一般是宋國來的人。
王雄矣甚至連投誠的時間都不算長。
平心而論,魏勝與劉淮父子二人對他的確是很夠意思了。
王雄矣選擇統兵,魏勝就繼續讓他統兵,還從中軍派遣精銳來給他補充兵力。
他要參戰立功從而融入忠義軍,魏勝就改變了戰略計劃,讓他率軍首發。
到了戰場,劉淮也沒有因為王雄矣是剛剛投誠而來的就輕視於他,更沒有讓他的部下去墊刀頭。
戰勝敵人後,僅僅是初步磨合了一下,劉淮就讓他掌握前軍大營,將全軍的大本營與後路全都托付給了他,這是何等的信任?
而信任這種東西,王雄矣從來隻在一直以他姑姑身份來照顧他的王夫人身上感受到過,此時恨不得掏出心來給劉淮看一看。
且不說王雄矣幾乎以感激涕零的心態開始了忙碌。
完成一整套完整PUA的劉淮抓緊補了兩個時辰的覺,然後就率領二百甲騎沿著官道一路向北,抵達了沂水縣。
然後他就發現,昨日他那句‘我不救百姓,誰來救’實在是過於托大了。
哪裡的老百姓都不是傻子,哪裡會因為沒有天降救星就安安生生的等死?
所謂從來沒有救世主,也沒有神仙皇帝,要想創造幸福,全靠我們自己。
沂水縣的父老早就開始了轟轟烈烈的自救運動。
昨日那麼多騎兵一齊從沂水縣城衝出去,所有人都不是瞎子,怎麼會看不見?
且不管這些精銳騎兵是去乾什麼去了……當然,都披掛整齊了,還能乾什麼去?當然是去打仗去了……也不說這些金軍甲騎究竟能不能打贏,就說這些騎兵出去了,是不是就有機會逃出沂水縣了?
當然,這其中也會有人說,金軍騎兵隻是路過沂水縣,隻是待了片刻,他們走了之後,沂水縣自然就會天下太平了!
不用搬家,不用逃難,就能把日子糊弄過去。
事實上,中國人安土重遷的性格已經刻到骨子裡去了,幾乎成了本能,人離鄉賤,如果不是實在活不下去,能在老家,還是待在老家好。
說句難聽的,哪怕是討飯,在老家好歹能混個臉熟,討到的飯也能更多些不是嗎?
但是,八月二十八日,當金軍一去不回之後,還是有大量的官府中人來征收糧食、封鎖路口後,原本已經有些放鬆的沂水縣百姓迅速緊繃起來。
而與此同時,前幾日就從縣衙傳出來一個流言也是愈演愈烈,流言說金軍數萬大軍從北麵南下,屯駐沂水縣,這幾日橫征暴斂征民夫全都是為了那些金軍作準備的。
但還是遠遠不夠,縣衙現在還算是比較鬆的,因為他們的人手也不夠,等到金軍來了,必然會將全縣所有百姓都貶作奴仆民夫。
這流言有鼻子有眼的,而原本因為沒見金軍抵達沂水縣而不相信這流言的人,也因為昨日看到一場聲勢浩大的騎兵出征而信了七八分,結合今日場景,幾乎所有人都對未來充滿了絕望。
如果沒有帶頭鬨事的,沂水縣百姓還是會在絕望中迎來最終結局。
但是在三天兩頭就有人活不下去起事的北地,怎麼可能會沒人鬨事?
根本說不清究竟是誰先殺了誰,又或者隻是一場鬥毆,一場喝罵而已,最終的結果就是整個沂水縣都亂了起來。
無數百姓拖著家當,扶老攜幼四散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