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難道真的能讓一個人蛻變到如此程度?
“徐大判,你可要渡江?”複又有幾艘水輪船駛出之後,何伯求籠著手,平淡詢問。
徐宗偃理論上是宋國官員,雖然楚州都沒了,但他楚州通判的職位卻一直沒有被擼掉。他廝混在靖難大軍中,所作的事情也是為張小乙所率的破敵軍作後勤保障,同時隱約是何伯求的副手,此時不願意渡江拚命,也算是理所應當。
然而徐宗偃卻是搖頭,咬牙說道:“我就算是死,也要死在江北的。”
麵對如此豪言壯語,何伯求隻是點頭,伸出手來指了指內渡上一處:“破敵軍已經全員渡江,副統製李秀是最後一部,你且去隨他去吧。”
徐宗偃拱手離開。
何伯求回望,複又轉身看向內渡。
確實,死也要死在北地的,死在江南算什麼?
另一邊,辛棄疾已經脫離了戰鬥,並且在鎮子之外豎起了自家大旗,來收攏兵馬。
裕溪鎮中依舊在作戰,隻不過隻是清繳殘餘敵軍罷了,各軍統製都在收攏兵馬列陣。
按照事先計劃,現在就應該全軍沿著裕溪水北上,楊欽所部艦船也應該分出一部來,雙方水陸共進,一舉攻克東關。
然而今天確實是倉促出戰,而且裕溪中間還莫名多出來一座金軍水寨,以至於全盤計劃似乎都得更改。
除此之外,有金國軍使往東北邊武銳軍離開的方向去了,不知道是不是會有援軍抵達,甚至武銳軍全軍而返,也是有可能的。
畢竟是軍事冒險,哪裡可能會有萬全之策呢?
辛棄疾雖然胸中有溝壑,也有隨機應變,臨陣指揮之能,卻根本無法作一言堂。
就在他猶豫著是不是要下死命令時,劉淮抵達了裕溪口,並且立起了靖難大旗。
應該說效果顯著,最起碼各軍統製都迅速派來軍使,來請求調令。
劉淮也不含糊,下令除飛虎軍外,全軍騎兵歸辛棄疾指揮,令其迅速沿著裕溪向北,先配合楊欽攻打水寨,隨後再繼續北上,突襲東關。
一定要讓金軍反應不及!
其餘步卒列隊跟著辛棄疾向北急行軍,碰到什麼都不用管,要一直行進到東關才可以歇息。
飛虎軍與雷奔所部校刀手全都留下,就地披甲等待,以阻攔可能抵達的金國援軍。
軍使紛紛大聲應諾離去,不過片刻之後,四千餘靖難大軍就轟然啟動起來。
且不說其餘各軍如何去想,作為臨時前鋒的辛棄疾看到各軍騎兵不斷向自己彙聚,之前積累的些許沮喪一掃而空。
即便船隻運力有限,直到此時才運過來八百餘騎,但對於辛棄疾來說已經足夠了。
對著劉淮一拱手之後,辛棄疾親自拔出樹立在身側的青兕大旗,上馬之後搖動起來:“諸位!隨我建功立業!馬上取功名!”
說罷,辛棄疾再次一馬當先,沿著裕溪向上遊襲殺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