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錯了?”/br方孝孺很久沒聽到過,有人敢質疑說是自己錯了,還是一個七歲的孩子這麼說,想到朱炫那些歪理,他心裡又有氣,生氣地問道:“那我錯在何處?”/br“先生剛才說的,就是格物窮理。”/br“先生應該看過,我所寫的文章,基本是圍繞格物致知四個字展開,兩者看似不同,但含義相差不大。”/br“大概都是,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為理性知識。”/br朱炫又說道。/br方孝孺冷哼道:“你這是歪曲了聖賢傳下的道理,隻是把你那些,邪門歪道的言論,生硬地套上一個格物窮理的外殼,實則亂來。格物窮理,可是朱子所有思想中,精華所在,卻被你如此歪曲,你這是在羞辱天下讀書人,羞辱聖賢。”/br聽到朱炫還敢用那些歪理,強行解釋他們聖人的思想,方孝孺被氣得滿臉漲紅。/br就連說話的語氣,都有些重了。/br在場的皇子皇孫,隻是看著他們。/br也想不到,朱炫敢和方先生爭辯,這已經是欺師滅祖了。/br朱允熥很想把朱炫拉下來,但是朱炫擺了擺手,讓他們彆管自己。/br積累了那麼久的思想啟蒙,他就要在今天,借用這個計劃,走出關鍵性的一步,如果能擊敗方孝孺,等會還要去和皇爺爺對線。/br把他們都擊敗了,全部說服了,思想解放,就能前進一大步,可以擺脫儒家的那一套束縛,擺脫禁錮人思想的八股文。/br把人的思想禁錮起來,對於統治者而言,確實是件好事,但前提是,這個國度是一個理想國,不會有外敵,也沒有各種紛爭,永遠處在絕對平和的狀態。/br否則是做不到這些。/br“先生認為,什麼是格物窮理?”/br朱炫再一次問,繼續對線下去。/br方孝孺覺得,今天必須好好地教訓一下這個熊孩子,直接道:“其無待於外,近之於複性正心,廣之於格物窮理。”/br停頓了片刻,他還要繼續用自己的言論,把朱炫打敗,可是剛要再說話,就聽到朱炫繼續問:“請問先生,格物,應該如何格?窮理,世上還有多少理?”/br程朱之後的文人,對於格物窮理,其實沒多少理解。/br他們隻會反複地研究,朱子或者其他聖人,留下來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認為聖人的理,就在這些言語之中,不懂得怎麼去格。/br朱熹也隻是,留下這四個字就算了。/br怎麼格物,怎麼窮理,沒有說明白。/br導致方孝孺他們讀書人,也隻知道格物窮理,而得不到真正的方法.論,最後什麼也格不出來,卻又以為,自己已經有所收獲。/br方孝孺張了張嘴,本想回答朱炫這個問題。/br可是話到嘴邊,他又說不出來。/br因為不知道怎麼回答。/br方孝孺發現,自己被朱炫問到了。/br作為大本堂的先生,還是有名的大儒,竟然被一個七歲孩子,問得答不出來,方孝孺愣了好一會,因為朱子真的沒有把格物窮理的方法傳下來。/br他們後來的讀書人,對這些算是完全不懂。/br所有皇子皇孫,看到這裡也是驚訝的。/br先生好像,不知道如何回答了。/br朱鬆和朱炫對視了一眼,都能看到對方眼神裡的茫然。/br“聖人的言論,是留給後人領悟,隻是我們後來人,至今還領悟不到格物窮理。”/br方孝孺隻能這麼說。/br除了這樣,他想不出其他解釋。/br後人都領悟不了,並非後人不行,而是朱子之後的讀書人,隻盯著格物窮理四個字去領悟。/br朱炫說道:“格物,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在於推測事物的原理,了解其本質,找到其規律,並且在這過程中,糾正人的行為,能讓人的思想,達到某種程度的升華,還可以治國和平天下。”/br方孝孺聽完了朱炫的話,腦海裡思考片刻,反駁道:“按照殿下的意思,天下讀書人,都不用讀書,不需要明理,隻能去格物,找出殿下所說的規律,思想就能升華了?這樣也能治國平天下?”/br他對此,是很不屑的。/br倒也想看看,朱炫怎麼解釋。/br方孝孺覺得朱炫還是很有潛力的,想法也很多,聰明伶俐,能領悟出那麼多歪理。/br隻是走上了歪路,所想的道理,全部是歪理。/br隻要能幫朱炫糾正過來,方孝孺有信心,能培養出一個,更好的學生來。/br麵對質問,朱炫沒有生氣,拿起放在書桌上的紙張。/br“先生應該知道,紙的重要性吧?”/br“沒有紙,就不會有書,我們能讀聖賢書,全靠這些紙的應用。”/br方孝孺自然知道其重要性,反問:“這和小皇孫所說的格物,有什麼關係?”/br朱炫解釋道:“紙正是我所說的,通過格物做出來的產物,以前的人,通過格物,把木頭變成一張張紙,不僅方便書寫,還方便知識的傳播,能讓我們好好讀書,才有我們那麼多讀書人,先生覺得呢?”/br方孝孺:“……”/br眾人:“……”/br這樣聽起來,似乎又很有道理。/br是朱炫所說的格物,改變了他們可以讀書的狀態,否則他們看的書籍,還是那些很重很麻煩的竹簡,那些書還很貴。/br現在一本書,價格便宜,即使普通人都能買得起。/br方孝孺皺起眉頭,想再說兩句反駁的話。/br可是又不知道,該從何說起。/br朱炫又道:“先生應該知道火器?”/br“這也是以前的人,通過格物,做出了火器,皇爺爺才能利用火器,趕走元蒙,恢複我們漢人江山,正是平天下。”/br“另外還有農事,以前的人,通過格物,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農業生產經驗,讓我們可以吃飽飯,農業與國家根本有關,這便是治國的方法之一。”/br“甚至我們的衣著和出行……”/br朱炫又列舉了,好幾個格物致知的例子。/br把這些說完了,方孝孺陷入沉默。/br其他皇子皇孫從來沒想過這些問題,朱炫一番話,幾次反問,不僅問得方孝孺說不出話來,也問得他們陷入沉思。/br“小弟,厲害啊!”/br朱允熥低聲說道。/br朱炫最後又道:“先生教了我那麼多道理,我也有一些東西,想教給先生,那便是知行合一,吾心之良知,希望先生可以悟透其中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