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是選在北鬥,神墟舊地倒是個不錯的地方。”
這塊地方本就集天地靈氣,富饒充沛,是東荒不可多得的修行寶地。
不然禁區也不會坐落於此,如今剛好空了出來,可以再次利用起來。
仔細想想,張桓還未創建過自己的道場。
倒是可以稍加利用一番,留下些東西,再落一枚棋。
“鑄一件帝兵,交付特殊的使命,留待未來收獲。”
他取出幾塊神痕紫金,以道火融化,想了想,鑄成一件人高的幡旗。
神痕紫金,晶瑩如紫鑽,琉璃若瑪瑙,散發有夢幻般的光彩。
它可以捕捉無形的大道,摹刻天地之間的法。
光是這樣還不夠,硬度也得提上去。
再加點料,一團道劫黃金與紫金交織在一起。
一黃一紫互相融合,張桓將多餘的紫金又練了一柄杆。
人皇幡!
它將肩負重任,替張桓完成接下來的接力。
仙法尚未補全,未真正登仙,終究沾了個偽字。
若想去偽存真,需熔爐百經,耗費海量光陰,去攀登極儘升華。
而若想縮短這個過程,以天才的智慧為資糧,不斷完善,是最佳的選擇。
人乃萬物之靈,最親近大道,有時某些妖孽的靈光一現意義非凡。
一旗一杆,拆開就是兩件帝兵。
分開找尋各個時代的妖孽天才,創造偶遇,與他們互惠互利。
汲取思想,抄錄功法,引導修行的路,為他試錯,填補道果的殘缺。
它注定要特殊,不能如其他帝兵一般時常沉睡,需保持長時間清醒。
這樣才有足夠的時間去循序善誘,一步步讓後世的妖孽在不知不覺間成為他的實驗品。
十幾萬年的時間,到時候不知能實驗多少次,又能銘刻下多少古經秘術。
一個真正的天才沒點帝級的機緣都說不過去,長時間積累下來,收獲足矣令古之大帝變色。
而想要達成這一切,隻需要一件帝器。
一本萬利,沒有比這更值當的事了,若是禁區的至尊也能這樣,恐怕也會學他將帝兵拆開分出去。
帝兵是自身道的載體,有唯一性,張桓並未以第一世的道來鑄。
他以大半生都在研究的偽仙力之道成就了帝幡。
這種力量淩駕於人道之上,鑄就的器不能成仙器,也可以說是半仙器了。
旗杆合一,就是不死天刀也無法拿下。
不過神祇依舊不夠特殊,徒有偽仙元,卻與帝兵沒有差距。
他取出了四個至尊靈魂,以道火炙烤,燃燒元神之光供神祇吸收。
再以承載天命之道,強製改變大道規則,為神祇褪去部分身為器的桎梏,令它變得特殊。
不受壽元限製,又無需沉睡,天生強大。
不過終究不是生靈,再邪門也還是件器。
頭頂雷霆撕裂,蓋滿陰雲,雷霆劃過九天,攪動偏遠邊荒,比之大帝劫還要有過之無不及。
世間不允許存在這樣有悖規則的東西,故降劫連他一同囊括在內,要進行誅殺。
不過帝者雷霆不加身,這方宇宙已經沒了可以威脅到他的劫,終是會無功而返。
他在雷海中煉器,對大劫置若罔聞,四位至尊的元神渙散,成就了一尊如真皇臨世般的神祇。
兩種仙金相融,紫黃之色熠熠生輝,宛若一個整體。
幡上以紫金為底,黃金為紋,畫下繁密圖案,內藏玄之又玄的仙道符號。
旗杆琉璃晶璀,紫色光暈魅惑動人,內藏無窮神威。
持幡縱橫雷劫之中,再駭人的雷霆也傷不了分毫,張桓權當是淬煉人皇幡的工具。
大道有感,知道奈何不了張桓,大勢已定,一時三刻就退去了陰雲。
張桓持幡步入北鬥,在神墟舊地上重新開設道場。
一位活了三萬年的帝,無人不想拜入門下。
來者不拒,多多益善,張桓欣然全部接納,有教無類。
他趁著人情湧動,頒布了此生第二道法旨,欲湊齊九秘,感悟九秘合一的無上仙術。
隻要價值足夠,甚至連帝經都能換,帝兵也不是不可能。
不過隻要九秘這種帝級的經文秘術,或是稀世神料。
眼光極高,不過也能理解,凡物的話也入不了大帝的眼。
張桓廣收門徒,教下一式半點。
雖然沒有他的真東西,不過已經夠門人學的了。
數十年後,一個年輕人上門,欲換取功法。
他帶來了組字秘,九秘之一,與陣紋道符相關,欲換取張桓所開創的帝經。
消息一出舉世皆驚,竟真的有人帶來了這等無上秘術,莫非神帝這次會留下真傳不可?
兩次鎮壓動亂的場景還曆曆在目。
彈指碎蒼穹,眸光貫徹九天十地,壓的禁區抬不起頭,古往今來少有大帝能做到。
這位大帝遠非一般的皇道人物可比,所創的功法不用猜也知道更強大。
誰都知道,得了這位大帝的傳承,未來的成就會不可想象。
或許還能造就一尊無上帝皇,繼續開創曆史,延續三萬載的蓋世輝煌。
人們紛紛猜測這個年輕人是誰,不乏有門徒套取信息,可他卻閉口不談。
一見張桓,他就單膝跪地,雙手向上捧起,抬著的一卷經書正是無缺組字秘。
張桓開口詢問,不論是不死藥還是九秘,他都可以提供。
“什麼都不要,唯有您的帝經渴望一觀,還請大帝應允!”
抬起的眸光熾盛,堅強而果敢,篤定了要換取張桓的帝經。
“你可想清楚了,我的帝經隻能闡述天地之理,可比不得其他古經的殺伐秘術,沒有禁忌篇章。”
“就算是這樣,我也認了。”
年輕人咬了咬牙,到了最後也沒有改變主意。
他做的決定很正確,若是異位而處,張桓自認也會與他一樣,做相同的抉擇。
張桓傳授給他閹割般的帝經,其中包含的森羅萬象妙處無窮,能悟出世間至理。
順便將年輕人直接送到一處星域,免得他剛出去就被貪圖經文的人追殺。
這世間為了帝經能不要命的人大有人在。
獻寶之後,張桓偶有講道,是以探尋五大秘境之潛力,令不少人心馳神往,投入了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