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謙顯然沒有料到胡人大軍會如此不濟,不過他總算在張弛之前達到了梁州關。
梁州關的守將叫做陸勝,他本是實實在在的本地之人,在胡人沒有攻陷漢中之前,他也是一個本地的將軍,著實有些軍事才能。
可是胡人打過來之後,其他將領早就已經棄城而逃,陸勝獨力難支,最後終於兵敗被俘。
攻陷漢中之後,胡人雖然沒有殺儘俘虜,可也對他沒有什麼好的待遇,在異族的欺壓之下,他帶著昔日的部下被驅策到了梁州關來服勞役。
張弛收複漢中之後,幸虧有史可安舉薦,張弛才知道有了這麼一個人才,因為漢中處定,也正是用人之時,張弛便讓他就近做了梁州關的守將。
此時他當然也聽聞了張弛大軍前線吃緊的消息,可是他卻不敢貿然出擊。
梁州關是梁州與秦州交界之關,地理十分位置重要,雖然他手上也有不少士兵,可他並不知道張弛大軍的確切位置,如果貿然出擊而使梁州關有失的話,那可才是大事。
所以他也隻是派出了數批人馬到前麵去探聽消息,隻等一探聽到張弛大軍的具體動向,他便親自點兵,出關接應。
還在他站在城頭向遠處張望的時候,忽然有兵士來報,說荊州人馬來了,說要出城接應北伐軍大都督,共挫胡人。
陸勝一聽大喜過望,連忙親自下城來出關迎接。
陸勝隻不過是一名尋常將官,平時也並不在張弛身邊,對於各處軍閥之間的權利爭鬥,他自然也都不甚了然。其實有的時候,你不處在那個位置上,根本就不會了解其中的內幕一樣,更何況是在這個根本就不存在輿論的時代,陸勝見荊州兵馬強援到來,隻剩下滿心歡喜了,他隻知道胡人乃是全國公敵,他又怎麼知道大敵當前,而軍閥之間竟有這麼許多的權利爭鬥?
荊州兵馬的統帥,自然就是桓謙,此時笑嗬嗬的正在城關之前,而他的身後,就是來自荊州的人馬。
桓謙說話倒是好聽的緊,見陸勝出城來迎,笑著說道:“前次胡人犯邊,我奉荊州南郡公桓玄之命,領兵入蜀,助蜀中驅逐胡兵,本來胡人已敗,我也正要撤兵,卻聽聞北伐軍在梁州關外身陷重圍,所以還望將軍借道,讓我大軍出關去助北伐軍一臂之力。”
“末將替梁州軍民人等多謝將軍救危解難!”陸勝抱拳說道。
他說的可是心裡話,說的發自肺腑。
不過桓謙說的確是假話,但似乎一樣的發自肺腑:“家國大義,這本就是我份內之事,義不容辭,義不容辭。”
陸勝自然求之不得,連忙迎桓謙入關,洞開城門,讓荊州兵馬出關。
不過這時陸勝就察覺出有一絲不對勁了。
荊州兵馬前軍入城,卻並非是出城,而是在城中集結,而後軍也是不斷的湧入城中。
“將軍,何不讓入關的兵將直接出關,在關外另行集結?”陸勝狐疑的問道。
話音剛落,陸勝就見桓謙身後眾將目光中似有殺機,赫然間恍然大悟:“莫非你以借道為名,而要圖謀我梁州關為實?”
陸勝猜的不錯,隻可惜他雖然看出了問題可卻已經遲了,還不等他“速關城門”出口,桓謙旁邊已經閃出兩名將領,不容分說將陸勝擒住,桓謙身後大將楚雄飛緊跟著踏步上前,拔出腰刀,隻一刀就**了陸勝的心窩。
可憐陸勝當初沒有死在與胡人征戰的沙場上,卻喪命在了國人之手。
其實陸勝死的並不冤枉,彆說是他一個守關的小將,在中國源遠流長的曆史上,就算那些名垂千古的絕代名將,就像嶽飛死於風波亭一樣,何嘗不是都死在了國人爭權奪利的爭鬥之中?讓名將死於疆場,坦白說,那已經是名將之福了。
正午之時,桓謙進駐了梁州關,而等到了日落之時,當然叫不開城門。
退路被截斷,這可不是什麼好消息,三桐最是著急,叫道:“難道胡人圍困我們於略陽之時,已經趁機奪下了梁州關?”
“你看城上依然是晉軍旗幟,如果是胡人之前已經奪下了梁州關,此時應該早已經換了旗幟。”張弛搖了搖頭,說道:“況且如果是胡人奪了梁州關,早就已經一輪箭雨射了過來,豈容我們在城下叫城?”
“對啊。”三桐摸著腦袋苦思不解:“那又是為何叫門不開?”
張弛眾人在城下當然猜不出來,此時梁州關已經被桓謙所占,任憑城下大軍不斷叫城,可城上的兵將卻仿佛不聽不聞,毫無動靜。
此時桓謙就在城上,望著關下數萬大軍微笑不語,他想的很清楚,我既不出關與你交戰,也不讓你入關,借胡人之手將張弛這根眼中釘肉中刺拔除。
張弛在關下望了望眼前雄關如鐵,又回頭看了看身後的落日黃沙,心中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