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隨你們怎麼報道,希望到時候你們能在影院,看到一部感人至深的甜蜜愛情故事,彆哭著出來就行。
這部電影的拍攝,除了老田換成了顧常衛,主要工作人員還是《空房間》的班底,各個部門的助理還是北電的學生。
這部電影跟《空房間》相比,各種隱喻鏡頭就使用的很少,最突出的有三幕,一是最開始一幕,璀璨的陽光,透過車窗,灑進車裡,似乎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還有電影的最後一幕,女主默默地剪掉了自己的頭發,然後一陣風將發絲吹到地麵上,有一束陽光打在上麵。
第三幕是女主最後剪頭發時,男主抱著鏡子,透過鏡子,女主的頭像出現在裡麵,像極了男主抱著一個死人的遺像。
在跟顧常衛討論拍攝最初的一幕和最後一幕時,曹陽跟他探討了很久,最後達成共識,決定用鏡頭語言賦予這兩幕更多的意義。
這部電影的第一個鏡頭,隔著車窗仰拍天空,最後一個鏡頭恰恰相反,直接俯拍地麵。
仰拍天空,“神”在天上,我們跟祂隔著一層透明的玻璃,看起來毫無阻礙,陽光璀璨,非常的美好,實則那些美好很難被觸摸到。
俯拍地麵,雜亂無章,毫無阻隔,代表自己的頭發跟所有的瑣碎摻雜,這就是我們不得不麵對的現實生活,有陽光,有醜陋。
顧常衛喜歡使用灰色的基調,特彆是拍攝這種悲劇式的命運,通過灰色質感將人物的命運掙紮和精神寄托慢慢滲入觀眾的意識深處,特彆相得益彰。
所以說,在拍攝風格上,顧常衛更擅長處理這種個體與世界的衝突與融合,強調悲劇人物在麵對現實苦痛和自身命運時的無力和反抗。
曹陽把第一鏡選擇了車子打著雙閃停在路上。
沒有選擇拍人,而是拍車,就是為了第一個鏡頭順利。
第二個鏡頭,選擇拍攝車裡的孩子,她正透過前擋玻璃,看著前方正在打電話的女主。
拍攝前,曹陽再一次給小孩說道“孟雲,等下會在車前麵拍攝,你隻需要往前看,看鏡頭也行,可以稍微做點小動作,噘嘴也行,瞪眼也行,表現出等急了的表情,可以嗎?”
小孩是柳杉從魯東島本地找的,當時有兩個候選,一個小女孩,一個小男孩,都是在少年宮學主持的小記者。
小男孩的父母提的要求有點多,小孩還比較調皮,最後曹陽選擇了看起來很溫順的小女孩,她的父母也好相處的多。
小女孩名叫杜孟雲,今年5歲。
在原片中,女主的孩子是兒子,其實兒子女兒影響不大,他讓柳杉挑人時,也沒特彆強調性彆,柳杉為了把事辦好,就找了兩個小孩候選。
“好的叔叔,我都清楚了。”
“各單位注意,準備拍攝。”
曹陽拿起對講機,說道。
劇組迅速行動起來,雜而不亂,全場靜音。
顧常衛的攝像機架在引擎蓋前,調整好鏡頭,他喜歡使用自然光營造真實感。
因為要隔著前檔窗戶拍車裡麵,所以僅憑自然光線就有些不足,需要使用反光板來調節自然光。
等顧常衛打出手勢,場記打板,正式開始拍攝。
杜孟雲嘟著嘴看著前方,表現出等的不耐煩的樣子,反倒是顯得俏皮可愛。
“好的,過了。”
曹陽喊了一句,衝小杜孟雲豎起大拇指,接下來輪到高媛媛的鏡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