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鋪除了賣書,也會賣文房用品。
放在明麵上的“文房第五寶”——文刀,都已經被搜走了,或者已經被做他用消耗掉了。
也就隻有夾在書頁裡不顯眼的,才可能漏下來。
民間實用型多合一小刀,既能裁紙拆信,又能當書簽,刀刃較鈍,不容易誤傷。
溫故從爐渣夾出來的這把,看設計,原物應該還係著一段流蘇,在爐子裡隨書一起燒掉了。
獸骨和竹木製作的都燒成渣或者變形,也就銅鐵金屬的還能留下。
溫故過來就是想看看能不能撿漏。
世家豪族和大戶人家更多傾向於雅致型“文房不藏鋼刃”的高逼格,棄銅鐵而用玉、寶石、象牙等珍貴材料製作。就算用銅鐵也是鑲嵌寶石。
不過在這裡,能找到銅鐵的書刀已經算不錯的了。溫故要的也是這種,實用。
爐渣裡麵隻尋到這麼一把相對完整的書刀。
再撈一撈,還有兩個金屬刀身木質刀柄的,刀柄燒完了,隻剩下手指長的小刀片,溫故也收集起來。
小劉布設陷阱時可以用到。
周縣尉對這些沒興趣,因為挨過餓,家裡人也是為了尋找食物而出事,所以他和小劉一樣,更看重食物相關的東西。
除了能入口的,還有烹飪工具。
每到一戶宅院,周縣尉先去看看有沒有吃的,以及鐵鍋銅鍋之類的漏下。
可惜,一個都沒找到。要麼被原主人帶走,要麼被後來經過這裡的勢力收走。
也就隻尋到幾個茶杯飯碗湯匙。
好在還有糧商家裡的糧磚,可以撫平心中的不甘。
不過糧商家裡的糧磚太多了,他們隻有一輛驢車一輛騾車,車上還要帶彆的物資,裝不下這麼多做成磚塊的糧食。
一人再背一麻袋磚趕路,也不現實啊!
他們先把糧磚都撬下來。
留牆上說不準會被老鼠啃掉。
一次帶不走,剩下的就找地方囤起來,也許以後有機會再來拖走。
糧商住的這個地方,被人翻過好幾遍,大小勢力經過這裡,不管是誰,先盯住的肯定是糧店和藥鋪。
“放在這裡不妥。”
周縣尉仔細回想著鎮上那些宅子,選了一套不起眼的宅院,那邊有個小庫房,門窗完好。在裡拚一麵牆,完整的糧磚跟放在一起,其實並不顯眼,若是推門進去,第一眼隻會以為庫房早就搬空了。
關好門窗,老鼠也不容易進去。
溫故在筆記本裡也標注好。
有個筆記本專門畫地圖,這時代信息不暢,又沒有導航,很多工作還是得自己完成。
回到糧商的住處,他們會在這裡再休息一晚,明早出發。
周縣尉劈了些木柴,看著手中的斧子,很是憂慮:“如果這把斧子用壞了,也不知還能不能找到替換的。”
如果隻是斧刃鈍了、卷刃了,好處理。但若是斧刃損壞嚴重,那就需要加熱鍛造。現在沒那條件。
溫故也在想這事。
鐵器流入民間,鐵匠的打鐵鋪在一些小鎮和偏遠縣城都能見到。
當然不是那種擁有事業編製的,打造軍器鎧甲的高技術型鐵匠。
尋常鐵匠隻是打造民用器具。
不要指望能找到那種高技術型人才,那類型的早就被大小勢力搶走了。溫故要求不高,找一個尋常的就行。武器搞不定,那打點生活器具總行的吧?
問題是到哪兒找人。
哪兒有打鐵鋪和鐵匠?
斧頭隻是小事,他還想打點兒彆的東西。
稍作休整,繼續北上。
河邊渡口小鎮再次寂靜。
糧商的宅院,圍牆裡側被撬掉一層。某個房間裡,木質的窗框、房柱,上麵留下了密密麻麻的點,像是某種尖銳利器紮出來的。
溫故一行帶著新撬的糧磚,和許多用油紙打包好的糧粉,沿著製定好的線路往北而去。
又是數天的趕路。
他們已經跨越州界,到達另一個州。
本朝州縣製度,小劉和周縣尉他們老家,與此時踏足的地方,所屬不同的州。
因交通局限,這時代一般人很少出遠門,周山也是因為職務,跑的地方多了,才比彆人知道多些。
如今連州都出了,離開熟悉的區域,周縣尉難給建議了。
縣城範圍內他很熟悉,縣城周邊也有所聽聞,更遠的,兩眼一抹黑。
人生地不熟,路線不好選,溫故琢磨著,再拉幾個本地人入隊。
人還是不夠用啊!
越往後,北方的生存競爭會越激烈,得多撈些人才,以後才更方便做事。
“不知道本地有沒有幸存者。”
沒多久,溫故看到了人為砍伐木柴的痕跡。
除此之外,也有邪物被斬殺的屍骸,大概是半月以前的,刀法利落。
溫故讓大家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