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看完了!”
當裴文德從書籍的海洋中再次回過神來的時候,太陽已經西斜,隻剩下了那落日的餘暉通過窗口灑向書閣。
和魯大夫想象中的不太一樣,裴文德在得到對方的同意之後,以一種近乎於“翻書”的速度將閣樓內的大部分醫書都看了一遍。
這一方麵固然是因為裴文德心輪已開,能夠通過回溯記憶、識海拾遺的方式,在短時間內就記下自己看過的所有書籍內容。
另一方麵,也是因為這個時代的書籍遠沒有二十一世紀那麼多的字數。
要知道,筆墨和紙張在古代可是十分珍貴的,就連魯大夫、張秀才這種愛書之人,家中所藏的書籍也不會超過後世任何一個學生的課本數量。
尤其是在網絡信息技術得到充分的發展之後,、資訊、快報、雜文等等不同渠道訊息更是數不勝數,對閱讀速讀的要求更是日益提升。
用裴文德聽過的一句話來說就是,現代的書籍習慣都是用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文字說明,去解釋剩餘的百分之二十內容。
然而古代社會則完全不同,由於筆墨紙張的珍貴性,力求著書之人要以最簡短的語句去概述最多的內容。
這才有之後各種解釋前人觀點、文字的“解釋性”書籍。
再說簡單一點,就拿裴文德瀏覽的這些醫書來看,其中最多的也不過三五萬字,碰上那種帶有畫圖說明的書籍,字數最少的時候甚至可能隻有幾百上千字。
區區幾萬字的書籍,放在後世的網絡文學時代,不過是一個正常讀者半個鐘頭,甚至於更短時間的閱讀量。
當然了,如此快速的閱讀也就引申出了另一個問題。
由於這些醫書實在是太言簡意賅了,相關的說明部分也太少了,裴文德花在“理解”遠比“閱讀”要多得多。
得虧裴文德早已開悟,悟性遠在正常人之上,才能夠比較快速的理解這些醫書上的內容。
饒是如此,裴文德也不覺得自己能夠在短短的一天時間裡,就學會常人十幾年的學習內容。
所以在大多數時間,裴文德都是囫圇吞棗先把所有書籍的內容過一遍,打算以後再慢慢學習和理解書中的具體內容。
再加之,彆看魯大夫這裡的藏書挺多的。
但是在排除那些頗具爭議、或者重複度太高的書籍之外,真正可以讓裴文德學習的內容其實不算太多。
因此,在太陽快要下山之前,裴文德就已經完全“記”下了自己想要的內容,剩下的就是慢慢理解其中真意了。
“如果我之前能有這種能力,高考還不是輕輕鬆鬆的就過了。”
習慣性的自我吐槽了一下,裴文德放下手中最後的一本醫書。
這倒不是裴文德已經把閣樓裡的全部醫書都看完了,而是時間已經接近黃昏,到了回去的時間了。
反正剩下的那些書籍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內容重複的釋義,裴文德通過魯大夫夾在書本中的那些“書簽”,也大概也了解了一些。
更何況,既然魯大夫這次能讓自己進閣樓尋找資料,那些下次自然也還有機會,沒必要急於一時的。
“走了!”
如此思索著,裴文德向一旁早已蘇醒許久,正如人類一樣盤踞在某處認真看書的小青招了招手。
“嘶……”
不悅的吐了吐蛇信子,書頁才翻到一半的小青很不耐煩的瞥了裴文德一眼,終究還是放棄了繼續看書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