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末
一個月後,運糧河上。
隨著秋收的完成,越來越多的船隻在逆著運糧河,朝著金山寺的方向駛去。
這些人或是原本就信奉佛教的信徒,又或是為了感恩法海禪師而上山還願的香客……
不管他們來自何方,出於何種目的攀登金山寺,時刻都保持著虔誠的心態。
當然了,這一切其實都不是裴文德希望看到的。
過於虔誠的信仰隻會催生出極端的災難和恐怖,尤其是在這個神佛真實存在的世界。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裴文德事先布下的一係列措施取得成效。
運糧河沿岸的百姓雖然感謝裴文德為自己所做的一切,但卻並沒有因此將自己的豐收和所得全部歸於神佛。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秉持著這一觀點的裴文德,更多是在傳授他們生存的技能和技巧,而非直接給他們發銀錢糧草。
所以儘管隻用了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可大半個潤州的百姓基本上都擺脫了先前的災荒,進入了一個自給自足的循環。
作為最先響應法海禪師號召的人,朱潤和趙彥衛夫婦就是第一批來金山寺還願的百姓。
與他們一同而來的還有朱家莊的其他人,以及朱家莊附近那些同樣改種了茶樹的百姓……
說句實話,這些人之所以願意空出來一部分土地來種植茶樹,其實更多隻是感恩法海禪師對自己的恩惠。
實際上,他們並不認為法海禪師提供的那些樹種能夠存活,就更沒指望那些樹種未來會成為他們的經濟收入。
然而事實勝於雄辯,那批茶種的存活率簡直驚人的高。
饒是對改種之事不抱任何期待的人,在見識了這批茶種的驚人存活率後,也忍不住期待起了它們未來的效益。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法海禪師果然是擁有大智慧的人。”
目睹了自己村莊內外發生的變化,已經完全清除了煞氣影響的朱潤不禁感慨了一句。
沒有誰比朱潤更加清楚莊內百姓的心態變化了,從一開始的將信將疑,到現在的滿心期待,整個過程隻用了短短不到一個月的時間。
至於這批茶種是否會讓自己等人失望?
已然將法海禪師視為“佛陀轉世”的朱潤一點都不懷疑,反而覺得禪師的眼界之高遠超自己這等凡人的理解。
“禪師乃高人,看到的東西自然和我們不同。”
緊緊跟在朱潤的身後,趙彥衛隻是一如既往地附和著自己的妻子。
“隻可惜,真正的禪師已經離開了金山寺,不能當麵感謝他對我們的再造之恩。”
此言一出,趙彥衛本能的想要繼續附和一聲,卻在下一秒鐘臉色驟變的望向了自己的妻子。
“等等,你說禪師已經離開了金山寺?”
警惕地環顧了一下四周,隻聽趙彥衛難掩自己心中的驚訝,刻意壓低嗓音的問道。
“那我們剛剛見到的禪師是誰?”
趙彥衛一點都不懷疑自己妻子的判斷,他隻是有些驚訝於自己還願時見到的那位“法海禪師”居然不是本人。
“他是誰我不知道,但他肯定不是法海禪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