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居士,這是一座懸劍橋,在修建之時就有懸劍麼?”
張凡詢問著,這橋已有幾百年曆史,懸掛的古劍已是鏽跡斑斑,不過以他觀測,這劍應該隻有幾十年。
“是的,在修建之時就有懸劍。”
陳老爺子點了點頭,又講起了這古橋的故事
“聽老一輩說,幾百年前,有大水走蛟把橋衝垮了,然後請來一位高人指點,重建了這座橋,又請來一柄寶劍掛在橋洞下,至此太平無事。”
“據傳那柄寶劍乃是神兵利器,但自從掛上了寶劍,這一帶的魚兒就變少了。”
“我們這是魚米之鄉,沒有了魚,很多人搬離這裡,周圍的村莊都日漸蕭條,後來聽說是這寶劍的殺氣太重,嚇走了魚兒,於是就取下寶劍,換了一把普通的劍,河裡的魚兒這才多起來。”
聽著這故事,眾人都感覺津津有味。
張凡心裡也是暗道一聲果然,幾百年前,這裡還真是出過妖物。
不過這已是幾百年前的事兒了,如今這懸劍橋,相當於是古代鎮妖的遺跡。
而橋下懸掛的古劍,應該是鏽爛了就更換,劍的樣式是古劍,但並非是古代的劍。
“陳外公,當年取下的那寶劍呢,後來去哪兒了?”
趙菲萱問話了,很是好奇這事兒。
“這個嘛,我也不知道。”
陳老爺子慈祥的微笑,語氣多了幾分感慨。
記得小時候,他聽老人們說起這些故事,也是這樣好奇的追問,一晃這麼多年,他如今已經成了老人,也給小輩講著這些故事。
“仙人叔叔,這個懸劍橋是什麼?”
趙菲萱又回頭詢問張凡,像個好奇寶寶似的。
其他人雖然沒追問,卻紛紛都把注意力集中過來,也想聽張仙人講講這其中的玄機。
張凡淡然一笑,滿足一下大家的好奇心,講起了懸劍橋的詳細。
其實這些古代建築,基本都伴隨著各種各樣的故事傳說,這也是文化傳承的一部分。
談話間,眾人走過古橋,接著走了十來分鐘就到了陳家村。
村裡有很多自建房,但氣氛很冷清,大部分都去了城裡,剩下的小部分人也是在鎮上,平常沒什麼事兒也就沒人回來。
陳老爺子在村裡有一棟小彆墅,但每年隻有清明節的時候,村裡辦清明會,回來住幾天。
今年距離清明節還有一個多月,陳老爺子是想在清明節前,把祖墳重修一下。
他們直接去了祖墳,位於旁邊的山坡上。
張凡取出羅盤,一邊走著,一邊察看著這周圍的風水情況。
這裡山清水秀,草木豐茂,山坡不算高,山脈地勢是東西走向,沒有特彆突兀的地形,風向通暢。
單從格局來說,屬於是陰陽平衡。
不過這一帶多水,地氣濕潤,山林之中的草木豐茂,容易形成陽與陰相衝的情況。
也就是濕熱與陰寒,晝夜溫差大。
從葬法來說,不利於養屍。
因為陰陽相衝,冷熱交替,猶如陰陽在不停的輪轉煉化,屍體很快就會腐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