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式噴灌係統?”痛快反問了一句。
“對滴。”於飛點點頭說到:“跟養牛場的那種很相似,不過是可以移動的,在整個桔梗生長期結束之後可以取下來,這樣一來也不會耽誤挖桔梗的事情。”
“那得不少錢吧?”痛快問道。
“也不算貴,我問了一下,一畝地大概需要五六百,建好之後基本上就不花錢了,要是像以前那樣拿著管子澆地,一個小時還要十幾塊錢呢,算下來挺合適的。”於飛說到。
聽完痛快感慨的說到:“看來以後種個地還得向你看齊啊。”
於飛點點頭說到:“跟我走,不迷路。”
痛快用看智障的眼神看了他一眼說到:“是不迷路,都是直接帶坑裡去了。”
這回於飛夠的著了,想上去踢他一腳,結果被他給躲開了,嘴裡還賤賤的喊著:“打不著打不著。”
於飛沒好氣的說到:“趕緊上套拉車去,今天要是乾不完,我回頭真給你找十個八個的女人讓你深耕,犁不透不帶下床的。”
痛快一邊往拖拉機上爬,一邊說到:“那要是這樣,我還就真的不能今天一下給你乾完,非得等著你給我的懲罰不可。”
“你咋就那麼墨跡。”於飛說到:“你今天乾完我也給你找幾個行了吧,而且下次我去縣城或者去藥都的時候就帶著你,要是不讓你兩腿發軟的出來,我就再給你幾個讓你重複一次。”
“那可就說好了。”痛快一邊說著一邊發動著拖拉機。
雖說他嘴上一直不怎麼靠譜,但乾起活來卻很認真,而且樓腿走出來的基本上是一條直線,後麵跟著的一個圓圓的滾筒,把剛剛豁開的溝壑給碾平,把桔梗種子淺淺的埋進土裡。
“有了這個省事多了。”被拖拉機動靜給吸引過來的張老頭說道:“這要是擱在以前,光是往這些地裡撒種子那就得好些人忙活一天的,現在一個人一台機器不用一天就能完成。”
於飛小的時候見過家裡的長輩種桔梗,都是提前把地給整平,大一點的土坷垃還要打碎,然後把桔梗種子跟一些碾碎的土拌在一起,用手灑在地裡。
撒種子的時候還要看天,風很大了不能撒,因為風會把種子給裹帶的不均勻,甚至會形成大片的空白地,風小了去撒還要注意風向,不然很容易就會撒重複。
那個時候撒種子的任務都是交給一些比較有經驗的長輩,而其他人則在後麵用那種很寬的大耙子在後麵按照一定的順序拉動,好把剛撒下去的種子給翻到土層的下麵。
桔梗屬於淺生植物,埋的深了長不出來,所以隻需要薄薄的蓋上一層土就好,甚至天氣要是好點,在土層表麵就能發芽成活。
以前種桔梗的時候都是選在年前的時節,那個時候天氣還比較冷,還需要給剛剛種下去的桔梗種子蓋上厚厚的保暖層,就是用麥秸平排的蓋上一層,等到天氣暖和種子發芽以後再摟起來。
後來發展到使用地膜進行覆蓋,不過由於技術的原因,很快就給放棄了,直至後來這種在年後天氣不那麼冷的時候播種,等種子開始發芽的時候溫度已經開始回升了。
於飛遞給張老頭一支煙說到:“這就說明時代在進步,我小時候割麥子還需要早早起來用鐮刀一把把的割呢,然後再用石滾啥的在場裡碾來碾去,這才多少年啊,聯合收割機都已經下地了。”
“是啊。”張老頭很有感觸的說到:“以前收個麥子每次都需要好幾天,還需要在地頭提前造場,挨得近的地塊乾活的時候還能聊聊天,現在一畝地大概也就需要幾十分鐘就完事了,然後再找個地方把麥子給曬一下就行了。”
張老頭說的那種生活,於飛小的時候也體驗過,每當到了麥忙季,家裡就會提前挑出來一塊地身子比較寬的一塊地,先用鐮刀在地頭給割出來一小片空地,然後撒上麥糠,就是麥穗上麵那層包裹著麥子的那層皮。
然後再撒上水,用石滾給來回的碾壓,直到地麵變的光滑硬實,於飛小的時候最喜歡赤著腳走在剛剛碾好的場裡麵,涼涼的,還不紮腳,很舒服。
那時候沒有聯合收割機這一說,收麥子的時候基本上就是靠鐮刀一把一把的給割下來,然後用駕車子給拉到地頭的場裡麵。
駕車子是平原地區的一個拉貨神器,全景天窗,全自動無極變速,風傳百公裡耗油僅需四到六個饅頭,根據拉車人的飯量來定,還可以還改裝成驢車馬車等,不過那個時候最多的動力輸入還是以人力為主。
在駕車子上綁上幾根橫棍之後,它的載貨能力立馬大幅度提升幾倍,不過僅限於拉些帶麥穗的麥秸,還有就是豆秧子,紅薯秧子那些比較輕但占地比較多的農作物。
用駕車子把麥子拉倒場裡以後,就開始挑開,儘量讓每一個麥穗都能曬到太陽,有時候還要頂著大太陽來回的翻動幾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