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磯位於加利福尼亞州西南部,是美國第二大城市,通常被稱為“天使之城”。
飛機落在洛杉磯機場的時候,是淩晨四點多鐘。
下了飛機,陸飛的眼中,中文變少了,所見之處幾乎全是英文。
周圍的人群也全都變成了金發碧眼的外國人。
大家說著自己有些陌生的語言,有很少的黃種人混在其中。
這讓陸飛第一次感受到,在國外,如果能遇見自己國家的人,是何等的親切。
機場裡麵有比賽舉辦方來接機的人,所以一行人出了機場後,就直接乘坐商務大巴車,去往了安排的酒店。
你彆以為這都是免費的,全都是學校自費,提前預付了。
在酒店安頓好了之後,教授把大家聚在一起,說了有些注意事項,然後又說了說明天的日程,便讓大家各自回房間休息,調整時差。
這對於陸飛也說,很不適應。
在飛機上睡了那麼久,現在又要睡,有點“強人所難”了,但還是在數羊的自我催眠中睡過去了。
等到他再次醒來的時候,已經早上8點多鐘。
他本來想給薑絳打一個電話,報個平安,但是突然想到,這會兒,bj可能已經過了晚上十二點了。
於是他就發了一條微信。
【我已經平安到達,現在倒完時差,剛起床,早上8點,準備下樓吃早飯,然後出發去熟悉我們的比賽場地,晚安!】
接著附帶了一張自己在酒店中的自拍圖,陸飛還很傻帽的比了一個“v”的手勢。
沒辦法,對於本來就不太喜歡,很少照相的陸飛,隻會擺這個姿勢。
以前,他覺得沒事發消息,是一種很無聊的行為。
現在他談戀愛了,有了喜歡的人,掛念的人,才知道,喜歡一個人,就會不自覺地想要跟對方分享自己看的,聽得所有有趣,或者新鮮的事物。
發完消息,陸飛就跟著小組裡麵的另外一個學長,一起下樓吃飯了。
一到大廳,黃斐就走了過來,說道:“一起吃?”
“嗯。”
黃斐知道陸飛是第一次出國,所以在餐廳裡麵,她邊走邊介紹道。
“這裡的早餐一般分為“歐陸式早餐”和“美式早餐”,但是都大同小異。
除了有咖啡或茶、黃油、果醬、麵包和果汁外,還有一些英愛式早餐中的煮黃豆、德式早餐中的香腸。
還有麥片、穀物粥類、雞蛋類、肉食類等。”
“學姐,你怎麼知道的這麼多?”
黃斐笑道:“我初中,高中在參加夏令營的時候,在美國生活過一段時間,所以還算比較熟悉。”
“哦。”
陸飛上了清華大學之後,感受最深的一件事,就是自己的這些同學,朋友,每一個人家裡的條件都很好。
他們從出生開始就在接觸者,感受著,一些普通人家一輩子都可能接觸不到的東西和知識。
有時候,陸飛會覺得,自己跟其他人除了在學習上沒有太大的差距外,在他任何地方,都沒有他們見多識廣,優秀。
這就是每個人家庭環境帶來的眼界差距。
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優秀家庭的孩子會比一般人家的優秀。
在你還在努力想著怎麼學英語單詞的時候,人家已經在美國開始生活,跟當地人說著一口流利的英文交流。
陸飛記憶最深的是在一個活動上,他認識了一個跟他一樣從小地方考來的學長。
麵對自己的學弟,他給陸飛講了自己的親身故事,就是不想陸飛走他的老路,不要被身邊的人慢慢拉開差距。
他說,17年的時候,他高考考上了清華,就很自豪。
當時不是都流行一句話嘛,叫做“寒門再難出貴子”。
他當時一想,自己一個五線小城市的小老百姓,高考考上清華,那自己不就是“貴子”了嗎?
心裡還挺得意的。
所以上了大學以後,他就特彆想證明自己,就在大一的時候,參加了各種各樣的校園活動。
當時在一個合唱隊裡,他認識了一個好同學,兩個人每天就喜歡在一塊討論物理,一塊討論人生,政治,哲學等,聊得很開心。
後來慢慢的,他和對方熟悉了之後,才知道他的父親是一個大學的院長。
他當時就想,哇,這可是“官二代”啊。
於是他就努力的在找自己和他的不同點,找了半天,當時也沒啥發現。
對方的性格平平,成績也很一般。
他就心想,那看來這官二代,富二代和我們差距也不大嘛。
後來,他認識的這個朋友轉了係,他成績越來越好。
他不僅去了伯克利交換,大學期間還發表了三篇頂級期刊論文。
最後還去了全世界物理最強的四個大學之一讀博。
可是他自己呢?
同樣在清華大學,這四年期間,他始終不知道生活的重心在哪裡。
他就是簡簡單單的完成課內作業,最後跟風保了一個研,也沒有什麼特彆的成績。
以前,他和這個朋友經常在一塊玩耍一塊聊天,但是後來他再想去找對方聊天的時候,他自己都發現,自己和他沒有什麼共同話題了。
整個本科四年裡,他總是會忍不住去想,到底是什麼導致了,明明兩個人本來差距不是很大,但是最後卻發展的這麼天差地彆?
是因為對方是官二代嗎?
不是!
對方的這些成就,全都是他自己的努力換來的,跟他的父親沒有半毛關係。
那到底是為什麼呢?
他總結二點原因。
第一,規劃差距。
大家的基礎,甚至智商都差不多,在這樣的情況下,規劃的影響就至關重要。
他是家裡的第一代大學生,學長學姐,也沒有認識幾個,對於大學四年該怎麼過,他心裡是一點數沒有,隻能靠自己盲目的去摸索。
彆看他大學參加各種活動,像學生會啊,誌願活動啊,實踐支隊啊,還有科研啊,但其實,他在裡麵浪費了大量試錯時間。
但是他的那個朋友,從大一開始就有明確的目標。
對方大學四年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圍繞著這個目標,緊密相關,每一步都走的很紮實,四年下來,自然雙方的差距就拉開了。
第二,就是眼界的差距。
他是從五線小城市高考考上來的嘛,清華在他的眼裡就是全世界最厲害的大學了。
所以他一上大一的時候,就想著以後還要讀清華的研究生,博士。
然後他花了一年的時間來辛辛苦苦準備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