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薩法維帝國地處於亞洲中西部地區,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彙點,素有“歐亞陸橋”之稱,是東西方交通貿易的重要樞紐。故而,其戰略地位舉足輕重。
這個龐大的帝國地理遼闊,北接中亞、東鄰印度、南接阿拉伯半島和霍爾木茲海峽、西與波斯灣相連相連,乃是齊國經營和維持印度洋霸權最為關鍵的一環。
泰平二十年1724年),齊國為了進一步控製這個古老的帝國,確保這個關鍵的一環不會出現疏漏,在阿富汗人攻入伊斯法罕,俘虜帝國沙阿素丹·侯賽因,幾欲滅亡薩法維王朝之際,應繼任的阿巴斯三世借兵請求,集結海陸軍兩萬餘,不遠萬裡登陸波斯,非常“熱心”地幫其平定了阿富汗人的叛亂。
經過近一年的戰爭,暴虐的阿富汗叛軍最終被逐出帝國,並很快使其消散於崇山峻嶺的阿富汗山區,重新恢複了薩法維王朝的統治。
至泰平二十一年1725年),北方強鄰俄羅斯帝國趁著波斯內亂,悍然侵入高加索地區,試圖實現當年彼得一世未能完成的征服大業。
擁有崇高“國際主義精神”的齊國大軍顧不上平滅阿富汗叛軍後的疲勞,毅然決然地又帶領波斯軍隊迎擊侵入的俄軍。
“然而,事不遂願,俄國人趁帝國內亂之際,舉兵侵入高加索地區,迫使我聯軍不得不放棄原有作戰計劃,千裡馳援,轉進高加索,以擊來襲俄軍。就在我聯軍與俄軍糾纏於高加索地區而無暇他顧之際,這個納迪爾趁機坐大。在數年時間裡,他先後擊敗呼羅珊地方總督馬利克·馬哈茂德、土庫曼部落首領阿拉赫韋爾迪、傑拉爾部落首領塔赫瑪斯普·汗·傑拉爾等諸多地方實力派,最後攻占了馬什哈德,幾乎全據呼羅珊地區。”
“哦,對了,我們之所以對納迪爾如此重視,除了他占據了廣闊的呼羅珊地區,交聯阿富汗和布哈拉汗國,有日益發展壯大的趨勢,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納迪爾有一支花費重金蓄養的常備大軍。粗略估算,他的核心軍隊人數規模在一萬五千到兩萬之間,而且訓練有素,戰力強橫,實力絕對不容小噓。”
畢竟,養一支規模龐大的常備軍,必須要支付誘人的軍餉才能保證軍隊保持應有的戰力,還要提供食物、被服、軍械、彈藥,以及各種備件來替換損壞或者丟失的裝備,也要配備在波斯高原山地上長距離運送人員和裝備的馱馬牲畜。要是騎兵的話,還需要提供優質強壯的戰馬,足以在戰鬥中支撐士兵和武器。
更不要說,在火器化逐步普及的時代,組建和裝備一支全火器化軍隊,那耗費更是大到沒邊了!
呼羅珊地區雖然人口眾多,物產豐裕,但要是養一支數萬規模的常備大軍,還是相當吃力的。
納迪爾怎麼做到的?
齊國人該不會為了引起帝國的高度重視,加大購買他們的軍械物資,故意誇大納迪爾的實力吧?
俄羅斯人的數萬大軍都被我們擊敗了,高加索地區諸多小國和部族勢力也都匍匐於帝國威勢之下,隔壁的奧斯曼帝國也在帝國大軍的威懾下當然,也有齊國人的外交斡旋,陸續撤出了西部邊境地區,曾經桀驁不馴的阿拉伯人主動向伊斯法罕表示自己的忠誠,諸多割據一方的總督和軍閥紛紛向帝國沙阿獻出他們的降表,承認中央的威權。
多個世紀以來,包括波斯在內的中西亞地區傳統的戰鬥模式也都是騎兵和弓箭手,極不情願地緩慢接受火器,甚至將火器視為一種肮臟的發明,怯懦者的武器——這也是近百年來波斯人屢敗於奧斯曼人的重要原因。
戰略和情報通報會開完後,文守言很快趕到齊國駐防軍司令部,彙報波斯軍隊戰備準備情況。
搞定完這一切,時間已經到了1731年4月中旬,正值仲春時節,萬物勃發,而波斯境內的諸多割據勢力仿佛也如那些不斷向上生長的野草一般,再次露出猙獰的麵容,開啟新的一輪暗戰,以期兼並更多的地方勢力,發展壯大自己地盤,試圖在帝國未來的政治格局中能擁有更多的話語權。
在往前推數十上百年,薩法維王朝的大部分軍隊除了帝國禁衛軍和少量精銳衛戍部隊是常備軍外,大部分的部隊也都是臨時征召百姓和部族青壯入伍,許以搶劫戰利品,待戰事結束後,便解散回歸各省村鎮和部落領地。
經過齊國軍事教官的一番整訓,再加上裝備了大量來自齊國的武器裝備,帝國禁衛軍和帝國新軍的戰鬥裡比那些割據自立的地方武裝強出不止一頭。
“加耶迪將軍本人是非常有信心。不過……”文守言猶豫了一下,“不過,卑職認為,他們似乎有些輕敵,所有人都表現得非常樂觀。據我們從各方麵收到的消息,納迪爾並不是一個故步自封的人,軍中火器裝備率雖然沒有波斯新軍高,但持有數量也是非常多的。而且,他們在軍隊組織和戰法上,也不是傳統落後的部落武裝模式。在短短數年時間,便能迅速崛起,占據廣大的呼羅珊地區和阿富汗西北地區,便能充分證明此人非易於之輩。”
“更讓人頭疼的是,帝國那位謀逆自立偽帝國沙阿的塔赫瑪斯普王子在馬讚德蘭無法立足後,在手下的蠱惑下,跑到了呼羅珊地區,並很快與納迪爾合流。他們雙方打著帝國沙阿的名義,四處攻略,擴大地盤。就在我聯軍發起庫拉河戰役,大敗俄軍的時候,納迪爾引兵攻入赫拉特今阿富汗赫拉特省),擊敗了當地的阿卜達裡人,並收降無數,從而進一步壯大了納迪爾的實力。”
“在我齊波聯軍大破阿富汗叛軍,收複伊斯法罕後,曾一路追擊叛軍至坎大哈附近,會同印度方向攻來的我齊國陸軍和喀拉特汗國軍隊再次重創阿富汗叛軍,使其不複有威脅帝國之軍力。當初,我聯軍本該趁勢揮兵殺入呼羅珊地區,恢複當地的統治秩序,重建地方政治架構,將該地區納入中央威權之下。”
對於平定帝國內部割據勢力,齊國人一般是很少參與的,最多派出一些參謀軍官和技術軍官,輔助帝國軍隊作戰。
嗯,既然此人不識時務,拒絕獻表歸降,也不願意將那個偽沙阿塔赫瑪斯普二世解送伊斯法罕和,那沒什麼好說的,大軍開過去,然後殺光所有的叛軍,並把他們的家人全都貶為奴隸,重新恢複帝國在呼羅珊地區的統治。
“波斯軍隊準備什麼時候開拔?”
“目前,帝國境內最大的一股割據勢力當屬盤踞於東北呼羅珊地區的納迪爾即波斯之劍納迪爾沙),為帝國的長治久安,必須以最快的速度將其收服,或者予以消滅。”
“他們有把握擊敗那個納迪爾,繼而收複呼羅珊地區嗎?”
經過兩年的拉鋸作戰,齊波聯軍重挫入侵的俄軍,並反攻至俄羅斯境內,逼得對方不得不以放棄所有被占高加索地盤為代價,簽訂了《俄波希爾凡和約》,徹底穩定了波斯薩法維帝國東北邊界地區安全。
更為難得的是,在東征西討地方叛亂和抵禦外敵入侵的過程中,帝國軍隊得到了錘煉,不論是領兵的將軍,還是作戰的士兵,都逐漸重拾了昔日帝國的榮耀和信心。
經過五年多的恢複,昔日遭到阿富汗叛軍毀損嚴重的城市再次煥發出新的榮光,重新成為帝國最高權力中樞所在,一道道詔令的發出,無不影響著境內千萬各族子民的命運。
隨後,帝國軍隊便在齊國人的手把手地指導下,擇其精銳,編練新軍,實施全火器化裝備,並在齊國大軍的保駕護航下,一邊訓練,一邊參加實戰,最終逐步成長起來,成為帝國複興的重要支柱。
帝國都城伊斯法罕城高聳入雲,城牆上遮天蔽日的塔樓錯落有致,布滿綠樹的皇城儘顯威嚴、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