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7年10月19日,印度,鄖陽今新孟買區)。
帝國的軍隊主要由兩支力量組成。首先是帝國陸軍本身,其指揮部設在長安玄武區東勝巷的陸軍總司令部。
截止到去年,帝國陸軍規模已突破十萬人,兵力總數達到十萬四千餘,分屬於三個本土護衛團、七個騎兵團、十五個步兵團、八個炮兵團和一個初具規模的工兵部隊。
這支軍隊超過三分之二的士兵都駐紮在海外,全球各地都有陸軍的衛戍部隊和特混分遣隊。他們在印度守衛齊國的經濟利益,他們駐紮在安南升龍城和清化城以監視黎朝傀儡政權,他們還在琉球和日本,配合海軍艦隊樹立齊國在東方的威信,他們還有相當數量的士兵部署於遙遠的地中海、北非,以及愛爾蘭,竭力維係齊國的全球霸權。
從太祖皇帝時期,陸軍作為帝國社會製度的一部分就幾乎從未發生過太大的變化,哦,也不準確,最起碼帝國陸軍從不到兩萬人的規模逐漸膨脹至十餘萬。
帝國陸軍在數十年的戰鬥中經曆了各種考驗,在帝國開拓和征服的過程中,也建立了赫赫軍威,雖然聲名不如帝國海軍那般煊赫,但仍舊是一支令全球各國為之忌憚的強大力量。
帝國陸軍的軍官不像歐洲軍隊那般,都是一些時髦的權貴子弟或者富家子弟,更不是像英格蘭或者法國軍隊那樣,大部分軍官職位都是買來的,並且普遍不認為自己有什麼沉重的國家義務。
齊國大部分陸軍軍官皆為帝國三所陸軍軍校中經過兩到四年的係統培訓,並且要在軍隊中獲得嚴格的見習經驗,才會獲得正式的任命。
可以說,齊國陸軍軍官,可能是這個世界上最為專業、最具軍事素養的軍官團體。
要知道,這個時期,英格蘭王國的陸軍訓練一般會保持在最低限度,以便於每位軍官都可以揮霍大量時間在戶外運動和養馬上,或者在城中快活度日,在舞會上去撩妹。他們的普通士兵仍然是高級將領口中所說的那種人渣,隻能通過嚴肅的紀律和懲罰威脅才能將他們結合在一起,繼而才能輕鬆地管束他們。
齊國是實施全民普遍義務兵役製度的國家,每個適齡國民都必須無條件服從軍隊征召,然後再從中擇優錄取,篩選合適的士兵人選。
陸軍的士兵一般會根據部署地點而確定服役年限,大部分都是四到五年,除役時間到了後,若是本人願意,並通過軍隊技能考核後,可轉為專業士官,延長服役期限。
與之相較的是,英格蘭、法國、奧地利以及普魯士等歐洲國家的軍隊士兵服役期限一般會長達十年以上,甚至有超過二十年的這個時期,英格蘭王國征募的士兵需服役21年),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軍隊的穩定性,但也不可避免地造成士兵老化。
儘管齊國陸軍在紙麵上的各種數據皆優於世界各國,但這支軍隊卻在數十年裡並未進行過大規模的戰爭考驗,所麵對的敵人皆為弱小而落後的國家或者部落土著。
即使,數年前,齊國曾在十天之內攻滅了安南王國,其表現足以驚豔,駭得周邊國家無不驚恐莫名,甚至還大大震懾了強大的秦國,使之不敢站出來為自己的藩屬主持“公道”。
但若是真的去研究和琢磨這場戰爭,你就會發現,齊國陸軍之所以贏得如此輕鬆,打得這般精彩,並不是齊國軍隊戰力足夠強橫。
安南被十日滅國,除了武器代差和火力密度大大不如齊國陸軍外,更重要是在戰爭過程中,大量安南領兵將領都被齊國密諜所收買,或者畏於齊國的強大,要麼選擇臨陣投降,要麼選擇消極避戰,以至於讓齊國陸軍幾乎沒有遭到太大的激烈抵抗,便能長驅直入,僅數日便被對方攻破升龍城,俘虜鄭主極其黨羽,徹底顛覆並控製了黎朝。
不管怎樣,齊國的陸軍憑借強大的國力,戰無不勝的名頭,依然是一支讓世界各國生畏的力量。
作為帝國軍隊組成一部分的齊印軍則是帝國另外一支不可或缺的武裝力量,儘管它的實力與帝國陸軍相差甚遠,忠誠度也令人懷疑,但它卻在帝國對外開拓、鎮壓反抗勢力、海外征戰、保衛印度利益等諸多方麵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這支部隊由不同戰區武裝力量組成,即由齊屬孟加拉、科欽、廣衛以孟買為核心的周邊地區)和津門今卡拉奇)四個大的行政分區組建,分彆應對孟加拉、南印度、馬拉塔以及印度北部等地區的軍事威脅。
這是印度地區曆史上極為特彆的一支武裝力量,雖然他們的人員組成皆由當地居民構成,而且軍餉來源也來自當地所征收的稅款,但帝大齊國皇帝才是它的實際掌控者,聽命於帝國軍事樞密院和帝國總參謀部的調遣和部署。
齊印軍的士兵來自印度地區不同種族,擁有不同的信仰,他們的製服看起來根本不像印度軍隊,雖然也與帝國陸軍藏青色傳統服飾截然不同,但風格和樣式基本保持了齊國陸軍的風範。
他們受到的訓練也是齊國式的,部隊的編號也是齊國的類型,但他們的中高級軍官皆為齊國陸軍軍官充任。同樣的,軍隊的升遷受賞也如帝國陸軍一樣,必須依功績而定。
可能是長年在炎熱的印度服役,不可避免會對軍官團體的健康產生影響,不少齊印軍中的軍官都表現出早衰,精神萎靡,或者開始縱欲、暴食,但豐厚的待遇、低烈度的戰鬥,以及高高在上的地位,仍舊吸引了無數軍官想儘各種辦法成為其中一員。
齊印軍雖然相較於帝國陸軍裝備較差、訓練水平不高,但仍然是一台強大的戰爭機器——他們對戰印度地方諸多舊式軍隊時具有超出一籌的戰力優勢,作戰經驗也不差,行事更為專業,而且其規模龐大,兵力人數超過八萬人,幾乎與普魯士王國相當。
齊印軍的兵源通常來自當地的軍人種姓,他們對時代相傳的職業相當驕傲,也保有一定的尊敬之心。在社會日益商品化經濟的影響趨勢下,依靠出賣勞動力為雇主服務賺取報酬,這些人員本身並沒有近代國家觀念和認同感。
在這些服役的印籍官兵眼中,齊國人與印度諸多王公及大大小小的封建主相差不大。隻要不違背傳統村社認同感與宗教信仰,領取滿意的軍餉,他們就願意向任何出資招募的雇主效忠。
不過,這麼多年來,軍隊的指揮權始終把握在齊國人的手中,變相阻止印度土著人進入指揮決策層,以防止不可預測的事情發生。
另外,作為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武器——火炮,也悉數由齊國人控製,從而在武器裝備上對印度土著部隊加以限製和約束。
當然,在多年戰事和人數規模擴充中,軍隊官兵內部矛盾問題也開始出現。儘管印度土著士兵表現出一定的紀律與服從性,齊國軍官也會試著學習當地語言與士兵溝通,但作為殖民統治階層,他們總是會無意識地歧視這些土著士兵。
但大體上,印籍士兵還能忍受來自齊國上司的種族歧視和偏見,努力作戰並保持印度“雇傭兵”的職業道德感個基本的操守。
儘管看似不可思議,但在這些來自不同地區、信仰不同宗教的土著雇傭兵看來,作為被雇傭的軍事勞動力,不能因為一些不利因素影響自身職業的口碑,繼而砸了自己的飯碗。
是的,加入齊印軍對於一個普通印度土著而言,絕對是一個極為理想的職業,更是一個改變自身命運的最好選擇。
在印度地區,人均月收入不足七角錢的普通民眾眼中,齊印軍士兵可以獲得三塊錢高薪,而且還一年配發兩套軍服,以及日常供應煙、酒、糖、咖啡等稀有物資,無疑是極具吸引力的,使得眾多擁有一定軍事技能的印度土著趨之如騖,紛紛以加入齊印軍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