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隨著南方堡壘群工事的快速推進,奧斯曼人若是敢於發動進攻,我們一定可以憑借那些連串的堅固堡壘,讓他們碰的頭破血流,付出極為慘重的代價。如此,帝國完全可以微弱的代價,大量消耗敵人有生力量。……所以,我們完全沒有必要首先發起進攻。”
“……”查理六世臉色已然變得極為難看,這位享譽歐洲的帝國名將,怎麼就不願意聽從他的諭令,向奧斯曼人發起進攻呢?
你所說的情況,難道我不知道嗎?
問題是,這場戰爭完全不是從戰略戰術方麵考慮,這是一場極具政治意義的戰爭。除了打擊宗教異端奧斯曼人外,帝國還需要這場戰爭,向英格蘭表明我們的同盟立場。
沒錯,查理六世之所以突然要挑起對奧斯曼帝國的戰爭,是英格蘭人提出的外交建議。
按理說,英格蘭與奧斯曼帝國雖然宗教信仰不同,但實質上並沒有不可調和的矛盾,甚至還跟那些異教徒將生意做得風生水起。
那英格蘭人為何要鼓動哈布斯堡帝國向奧斯曼人發動進攻呢?
無他,為了打擊奧斯曼人身後的齊國!
眾所周知,奧斯曼帝國擁有兩個實力強大的同盟,一個就是被稱之為天主教“逆子”、“褻聖同盟者”的法國,另一個就是製霸環印度洋地區的頭號強國——齊國。
相較於法國這種口惠而不實的同盟夥伴,那個該死的齊國仿佛就是奧斯曼人的“乾爹”一般,曆六十餘年來,給予奧斯曼人無數的支持,而且拿出的還絕對是真金白銀,援助的資金數額之高,物資之豐富,讓哈布斯堡等歐洲國家都驚歎不已。
作為奧斯曼人的生死大敵,哈布斯堡自然是對齊國恨之入骨。本來奧斯曼帝國就憑著人口眾多、武德充沛,將他們折騰得欲仙欲死,幾度兵臨維也納。好不容,幾次靠著天主教的眾多小夥伴們聯合起來將奧斯曼打趴下,但齊國總是在這個時候給予他們大量金錢和物資的支援,生生地將他們又給救回來,然後蟄伏數年,再次卷土重來。
正是出於這個原因,在歐洲的幾個主要大國之中,哈布斯堡王朝控製的神聖羅馬帝國是唯一沒有跟齊國建立任何外交聯係的國家,甚至連民間商貿和文化聯係,也被哈布斯堡王朝所禁絕,將這個東方國家視同為奧斯曼一樣的邪惡帝國。
儘管哈布斯堡王朝非常痛恨齊國這種無底線地支持奧斯曼,但真的要對這個國家實施打擊,還真夠不著人家。因為他們沒有一支強大的海軍,如何能摸得到齊國的邊?
再者而言,帝國最為主要的敵人永遠是陸地上的奧斯曼,還有不懷好意的法國。哦,對了,還有那個日益崛起的普魯士。
至於齊國,那隻能排在最末尾的位置。
這次應英格蘭所請,發起對奧斯曼帝國的戰爭,除了要先發製人,打亂奧斯曼軍事改革進程外,還有就是儘可能地吸引齊國人的注意力,迫使他們將本該用於對英格蘭戰爭的大量資源,多少能轉移到巴爾乾戰場。
之所以要替英格蘭人火中取栗,是因為查理六世從英格蘭那裡獲得了一份保證,那就是擁有漢諾威選帝侯頭銜的英王喬治一世將支持他的長女瑪麗亞·特蕾西婭未來可以合法的繼承帝國皇帝位。
同時,英格蘭政府還承諾,在帝國與法國發生戰爭時,將堅定地站在他們一邊,並給予財政和軍事方麵的有力支持。為此,英格蘭政府將在原有的四國同盟條約基礎上,再另行與帝國簽署一份軍事同盟密約,對雙方之間的權利和義務做出正式的約定。
有了英格蘭人的堅定支持,哈布斯堡帝國未來的延續將得到一定的保證,投桃報李,查理六世便不惜做一次軍事冒險,向奧斯曼人主動發起進攻。
當然,他也沒指望帝國軍隊能再次創造出貝爾格萊德大捷一樣的戰果,就如英格蘭特使說的那般,隻要能稍許重創奧斯曼人,將齊國人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即可,使得他們不能儘全力發動對英格蘭的遠征。
可以看出來,英格蘭對齊國挑起的戰爭,顯得極為慎重緊張),不惜花費巨大代價從各個地區給齊國人製造麻煩,以期分散他們的精力。
據說,英格蘭人除了說動他們哈布斯堡王朝外,還要去鼓動東邊的沙皇俄國,讓他們從黑海方向進攻奧斯曼,或者從高加索地區進攻波斯,以此給齊國人施加一定的壓力。
因而,在查理六世看來,此次進攻奧斯曼,若是有俄國的臂助下,風險其實並不大。退一萬步來講,即使不能大勝,但至少也不會遭遇大敗。
4月30日,查理六世解除了歐根親王國務院樞密大使和陸軍元帥的職務,轉而任命卡爾·路德維希公爵為新的陸軍總指揮官,著命他整頓軍隊,囤積作戰物資,準備發起對奧斯曼帝國的進攻。
(本章完)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