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裡,都有無數的秦國士紳和百姓乘坐小船來到江心處,近距離地觀看這艘大鐵船。
泛著幽冷金屬光澤的船身,幾根粗大的煙囪,長長的鐵鏈錨,高聳的船塔,還有船舷兩邊一副誌得意滿神情的水手,都讓前來觀看的秦國人的心情格外複雜。
這些齊國人,又搞出一個令人驚歎的“新奇玩意”!
而且,他們這般大模大樣地沿著長江一路駛到南京,分明是在向我大秦炫耀呀!
“我們若是派出一支強大的艦隊,能不能也像‘大東方’號那般,從長江口一路殺到南京城下?”
齊澤烜並沒有隨同齊惟檸一起返回下榻的四方館,而是在夫子巷各自分開,帶著數名禁衛軍官繼續遊覽南京城。
“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
這首蕭齊詩人謝朓所寫的《入朝曲》,以寫王侯公卿入朝的盛況為由頭,筆致明快、氣勢軒敞地描繪了金陵帝都的富麗堂皇與繁榮昌盛。
江南土地廣大,風光秀麗,物產富饒,金陵曆史悠久,王氣所鐘,九朝建都孫吳、東晉、劉宋、蕭齊、蕭梁、陳朝、南唐、大明以及大秦),使得整個城市閃爍著顯赫輝煌的氣派。
華夏神州擁有上下數千年的文明曆史與縱橫數萬裡的複雜空間,在這樣的時間和空間裡,曾經有兩百多處做過都城。
這兩百多處發展至今,境況當然已經大不相同,或仍為繁華的都會,或已荒草萋萋無人煙。
這其中為人稱道者,是所謂的七大古都——西安、北京、洛陽、南京、開封、杭州、安陽。
從千年曆史長河中,我們不難發現,南京呈現出非常明顯地興衰起伏的命運,即神州一統則南京衰落,南北分裂則南京興盛。
興盛的南京,那是西晉左思《吳都賦》所寫“四海流通,萬國交會”,也是蕭齊謝朓《入朝曲》中描述“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
衰落的南京,那是唐時劉禹錫《烏衣巷》詩中的“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是前明時田牧所寫《遊南京明孝陵感懷》的“繼往今來多少事,曇花一現似流星”。
這樣的南京,是不是成也“金陵王氣”,敗也“金陵王氣”?
這樣的南京,是不是一座曆史過程非常詭異、政治地位相當尷尬、命運往往也被人把控的都城?
其實,依南京的地理形勢,非常適合建成一座大城,也非常適合建都。在冷兵器時代,一個地方要成為都城,必須擁有良好的軍事地理條件,要進可攻、退可守。
而南京的進可攻、退可守表現在:
南京的北麵和西麵是長江,該段長江的江麵非常寬闊,難以舟越。自古以來,北方軍隊即便要過長江、進攻南京,也不由南京江麵過江,而是或走揚州如清虜南下攻略江南),或走和縣。
揚州、鎮江之間,江中有江心洲,可作為跳板;和縣、太平府今馬鞍山)之間,江麵比較狹窄,而且也有江心洲。從這兩處過江後,便就可由鎮江、太平府東西包抄南京。
再有一種情況是,若長江中遊喪失,北方軍隊順流而下,那麼長江之險就是南北共有,此時便顯出南京這座軍事要隘的重要了。
過了長江,南京外圍還有一條寬闊的秦淮河,有“小江”之稱,可容納大量的商船和戰船,這樣的秦淮河,等於在西麵和南麵又給加了道防線。而南京北麵有幕府山,東麵有鐘山,使得整座城市山環水繞,自然的山水構成了南京的天然防線。
再就南京地域本身來看,也頗適合建設大城市,如交通方便,取水方便,又不容易受到水害。按照古之風水觀念,南京稱得上是風水寶地,南京“四象”俱全,即東為鐘山龍蟠,西為石頭虎踞,南北又有朱雀橋、玄武湖地名。
南京作為風水寶地,還表現在經濟方麵。南京的母河秦淮河流域的經濟生產,能夠部分滿足南京作為都城、作為大城市的需要。
南京與有“糧倉”之譽的三吳地區、太湖地區不過,近幾十年來,該地區的糧食作物日趨減少,改種棉桑等經濟價值高的作物,已無法滿足糧食自給,水路、陸路交通也都非常方便。
依托著這樣的自然條件與經濟基礎,南京有著悠久的發展曆史與都城曆史。
然而“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南京城在千年的曆史進程中,屢遭襲破,幾度被毀。更有高屋建瓴者言及,“自古南渡偏安之局,曾無已焉能北進以恢複者……其故可思也”。
曆代帝王定鼎,其在黃河流域者,最占多數,而據於此者,為外界之現象所風動、所熏染,其規模常宏遠,其局勢常壯闊,其氣魄常磅礴英鷙,有雋鶻盤雲橫絕朔漠之慨。
而建都於揚子江流域者,除洪武之外,大率皆創業未就,或敗亡之餘、苟安旦夕者也。其外界之現象所風動、所熏染,其規模常綺麗,其局勢常清隱,其氣魄常文弱,有月明畫舫緩歌曼舞之觀。
南方的綺麗、清隱、文弱,在軍事上自然打不過北方的宏遠、壯闊、磅礴。
不過,北方的雋鶻盤雲橫絕朔漠,文化上又豈是南方的月明畫舫緩歌曼舞的對手?
然,今時之南京,亦為大秦之國都,已曆五十一年1676年,孫可望受禪明帝,建朔大秦),繁華之盛,人口之眾,經濟之豐,堪為國內之最。
儘管太後薨逝,舉國大喪,在京軍民百姓,男去冠纓、女去首飾,素服二十七天,不準祭祀,百日內也不許嫁娶和作樂。但偌大的南京城,依舊熙攘而熱鬨,百業興旺,人聲鼎沸。
齊澤烜在一隊保護他的秦軍和大齊皇室禁衛軍官的陪同下,徜徉在南京城街道,看著喧囂的城市景致,忽然心生一念,悄聲對身邊的一名禁衛軍官說道:“若是,能一戰而克南京城,是不是就能覆滅或者擊敗秦國了。”
大齊皇家禁衛軍禦武校尉上尉)李延良聞言,頓時苦笑一聲,隨即輕聲說道:“若是僅派一支艦隊殺來,咱們齊國是攻不下南京城的。……他們針對我們齊國,早已做了萬全的防禦準備!”
(本章完)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