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第一名廚!
蛤香肉絲的這個重大缺陷,大概是九十年代中後期,被一位廚師無意間發現,從而改進操作方法。
21世紀後,一位解剖學家又發現了另一個問題,從而徹底解除了這一缺陷。
就是沙子存留量的問題。
現在去除蛤蜊中的沙子的方法,基本靠自然去沙法,讓蛤蜊在海水或鹽水中吐淨,時間一般為兩三個小時,再長的話,容易導致蛤蜊死亡。
這裡就有個難題,不是所有的蛤蜊都願意勤奮吐沙的,碰到比較懶的,事情就麻煩了。而你,又無法確定哪隻蛤蜊比較懶,哪隻蛤蜊瀕臨死亡。所以時間是個相當難控製的問題。
然後是水中加香油,勾引蛤利吐沙;做菜前猛烈搖晃,逼迫它吐沙等等,原理都差不多,但效果也都差不多,很難讓蛤蜊將沙吐得一粒都沒有。
後來,有位廚師無意間發現,蛤蜊怕死。
將它擱在50度的水溫中,蛤蜊就會意識到死亡的威脅,大量往外吐泥沙和汙垢。
這個劃時代的發現,使得蛤蜊烹製技術向前大大邁出了一步,但沒有徹底解決這一難題。
隨後,有位解剖學家在研究了蛤蜊的生物結構後,發現它喜歡將沙子藏在內韌帶和後閉殼肌一帶,有些看似吐淨了沙的蛤蜊,在這個部位間還會藏有少量沙子。
解剖學家當然不是為了炒蛤蜊吃才特意研究,他是無意間發現的,卻給烹飪界帶來了一項重大革命。
而今天,對賴誌前不利的,還有一個因素,那就是蛤蜊買回來的時間不長。
通常,飯店八點鐘以前,會將一天的食料從菜場采購回來,蛤蜊此時會被放入桶中靜置,讓它們安靜吐沙。到11半左右,差不多三個半小時,大多數的蛤蜊都完成了它的使命。
然而,今天的比賽,卻是九點半,蛤蜊們都隻吐了一個半小時的沙。
賴誌前隻能采用香油去沙大法,和猛烈搖晃大法,舍此無法。
這貨,卻根本沒想世界上還會有其他蛤蜊去沙大法。
切完蔥絲切薑絲,蔬下肉上,肉絲也很快被切完,兩人的節奏基本同步。
但廚房裡,還是發出了陣陣感慨聲
“沒想到,秦天刀工也是不錯的,時間上不輸賴師傅。”
“質量也不錯,和賴師傅的同樣均勻。”
“那有什麼?他蛋炒飯炒得好,蛋炒飯裡要擱香腸鹹肉末的吧,整天斬肉末,肉末不正是要先將肉塊切成絲,然後打橫切碎,再斬成末的嗎?所以有些刀工技術,不用太奇怪麼。”
“也是。走著瞧吧,兩人要開始切蛤肉了。你們可能沒注意,在切蛤肉之前,秦天已經輸了。”
“輸哪兒?”
“賴師傅在開始切前,先將少許香油滴入了養蛤蜊的桶裡,秦天滴了嗎?”
“啊?哈,我倒真沒仔細觀察,這是快速做蛤蜊菜的基礎步驟,沒想到秦天不會。”
這幾嗓,雖然輕,然而廚房裡的人都聽到了。
“真的真的,秦天沒往蛤蜊桶裡滴香油。”
“完了,他是真不會啊。”
“我就說過,不用比秦天都已經輸了。八點鐘才開始靜養的蛤蜊,到時秦天做出來,滿嘴的沙子,評委估計都不敢吃。”
說話間,賴誌前已經完成刀工步驟,轉身往爐上擱了隻炒鍋,舀入小半鍋清水。
切蛤蜊肉,需要先將蛤蜊煮半熟,如此切起來順手,又保證鮮味。
他眼角餘光瞟瞟隔了一個灶的秦天,也正同步操作。
“聽到了嗎?”他傲然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