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李五福離開。
李看山和李老三兩人雙雙跪在地上,向著山神廟的方向,虔誠磕頭!
起身後,兩人口中念念有詞。
“山神爺爺!出事了!出大事了!”
“五十裡外蝗蟲過境,已然寸草不生,按照蝗蟲的速度,不日之後,即將抵達我們這邊。”
“還望山神爺爺顯靈,護佑我等黎民百姓!”
正在開車的許伯安聽到盆景內的這些聲音,頓時有些著急了。
什麼?蝗災!
這玩意兒要是侵襲到翠穀那邊,那些養蠶的人們,可不得哭死啊!
他們可是好不容易才盼星星盼月亮尋著了一點兒希望的。
而且哪怕是靠山村這邊,生活才剛剛有些氣色,若是遭遇蝗災襲擊,也絕對會元氣大傷啊!
想到這些,許伯安的腦海中閃過一段恐怖的畫麵。
蝗蟲如同遮天蔽日的烏雲,成群結隊地席卷而來,帶著一種無法言喻的壓迫感和毀滅性。
在它們的肆虐之下,原本生機勃勃的田野和樹木瞬間變得死寂沉沉,一片荒蕪。
這些蝗蟲的身體雖小,但數量之多,簡直讓人瞠目結舌,密密麻麻地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片片黑色的風暴,所到之處,無論是嫩綠的莊稼還是堅韌的草木,都被它們啃食得麵目全非。
那些曾經承載著農人無數心血與希望的作物,在那些貪婪無比的蝗蟲麵前,瞬間變得脆弱不堪,化為烏有。
蕭瑟、淒涼、絕望!
充斥在天地之間。
許伯安一哆唆,貌似,這是他的前任山神,曾經見到過的遭遇蝗蟲災害後的實景,這可比自己想想的還要可怕很多啊。
不行,必須得做好相應的預防和治理工作才行。
想到這裡,許伯安和副駕駛上的歐陽娜潔隨口打了個招呼,以尿遁為借口,奔向了一旁的公共衛生間去。
蝗蟲災害,早在古代社會,就已經是全球皆知的一種巨大災難了。
那時候,除了蝗蟲這個稱呼,古代的時候人們甚至還把蝗蟲稱之為是“蝗神”!由此可見其威猛!
而蝗蟲之所以被冠以“蝗”這個字,是因為古代時候的人們已經達成共識,普遍認為這是昆蟲界當之無愧的皇者!
故此在“蟲”這個字的旁邊,搭配上了代表著至高無上的“皇”字,畢竟在封建社會,皇帝代表著絕對的權威。
蝗災被人們認為是天降災害,通常都要與戰亂、饑荒等一些無法抵抗的災難,被判斷為是國家動蕩、民生凋敝的象征。
一些曆史書籍中,關於蝗蟲災害的記載也是屢見不鮮,每一次蝗災的爆發,都伴隨著無數百姓的流離失所和生死離彆。
根據曆史相關資料記載,蝗蟲災害在我們華夏曆史上一直以來都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農業災害。
兩千年以來,曆史上明確記載的蝗蟲災害就有高達八百多次,算下來差不多平均每兩年到三年就有一次區域性的蝗蟲災害,
而每五年到七年,更是會有一次差不多能席卷大半個華夏大地的的大範圍蝗災。
不僅是在華夏範圍有這樣的認知,同一時期的西方世界,人們也是這樣認為的。
蝗蟲這玩意兒在西方世界被很重視的《聖經》一書中,被編為是十災之一。
那時候的西方世界,也認為蝗災壓根就是凡俗人類無法抵禦的災害,更被認為是天譴的一種,想要遏製這種災害,隻能祈求上帝天使等神明來幫忙。
這種理念,與大明朝的人們通過祭祀和祈福來祈求神靈的保佑,希望蝗蟲能夠遠離他們的田地,有著異曲同工的效果。
運氣好的話,如果能下雨,也還能遏製蝗災一下,要是運氣不好,求不來雨水,那也隻能是聽之任之,無可奈何了。
雖然這些方法在現代看來可能有些迷信和荒誕,但在那個時代,卻是人們心靈的一種寄托和安慰。
許伯安上學的時候也聽老師講過,在明朝末年的崇禎時期,曾經發生過非常大的蝗蟲災害。
那次蝗災持續數年,延綿多地,影響之大曠古未有。
因為蝗災的關係,數不清的糧食被吃光,而後引發巨大的饑荒。
許多老百姓因為沒東西吃,甚至開始抓老鼠吃。
但是眾所周知,老鼠大多是攜帶很多病毒的,於是乎又引發了範圍廣泛的鼠疫,許多患病之人人朝發夕死,甚至連痛苦的機會都沒有。
根據估算,當時因為這場災難浩劫,大明朝的人口幾乎少了一半。
哪怕是天子腳下的京都,人口也十去其四,無比的淒慘。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那場巨大的蝗蟲災害,甚至影響到了朝代的興衰,助推了王朝的滅亡!
通常來說,在那個年代的時候,麵對這樣人力無法乾預的災難,誰要是真的碰上,那也就隻能是認命了!
而在現代,儘管科技和社會製度都有了巨大的進步,但蝗災的威脅依然存在。
許伯安曾經聽公司裡一些在海外項目工程上工作過的同事說過,在非洲的一些地方,至今仍舊有大規模的蝗災頻發,給當地的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困擾。
很多時候,無能為力的一些地方也隻能依靠著政府和國際組織也投入大量資源和精力,幫助受災地區恢複生產和重建生活。他們提供緊急糧食援助、醫療救助和重建資金,幫助受災人民度過難關。
哪怕是一些發達的國家和地區,也沒能完全解除蝗蟲的威脅,局部地區依然會出現蝗蟲災害,給當地農業構成一定的危害。
由此可見蝗蟲災害有多難治理。放在盆景世界這種科技樓後的世界,怕是更難對付蝗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