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卷長天!
第一次空戰結束之後,鑒於天狼聯邦恐怖的體量和聞人家族必然會發動的第二次進攻,天元帝國又進入了一個緊迫的發展和修煉階段。
所有的俘虜都沒有擊殺,而是圈養在木洲大陸。當然不會白養,雲風曆言不斷地給這人洗腦,並植入神魂烙印,務必要將他們全部收為己用。包括聞人家族的嫡係弟子。
嫡係弟子的地位極其尊貴,掌管的一般都不止這麼一支艦隊。不過這支艦隊的使命實在是太敏感而重大,這才有聞人昊明這位排在第十七位的順位繼承人擔綱。
彆看排在地第十七位就以為其地位不尊貴,雖然成為家主的可能性不大,但在下一任家主上位之後,他會成為家族核心理事會裡重要的一員。相對於聞人家族之下的億萬人口,其地位可謂顯赫無比。
雲風曆言抱著報複的心裡,加大對聞人昊明等聞人家族子弟的洗腦力度,並且專門為他們修改出適用與他們的經脈和體質的功法,讓他們修煉,提升他們的實力。當然,最多讓他們修煉到低階靈士級彆,不會更高。讓他們的戰力超越天狼聯邦的精英就行,然後驅動他們去反殺他們的同胞。
適用於他們的後續功法,雲風曆言不去研究,這世界上根本就沒有。所以這些人怎麼都脫離不了天元的掌控。
一年之後,天元第一座太空堡壘在暗洲大陸的外太空建成。將前移到星雲缺口處,加強星係的防禦力量。聞人家族的那艘恒星級戰艦和繳獲的所有其他戰艦,都完成了兩者科技結合之後的改造,控製樞紐全部替換成了曆言的三級分魂。能源發生器、推進器、艦炮的炮體等等,都采用了天狼科技和東洲修煉文明融合而來的新科技,且加入了雲慧的科技因素,戰力整整提升了一個層次。
這一天,雲風和曆言的天魂分身準備出發了,前往那個已經被毀壞了隱秘蟲洞處。按照時間計算,聞人家族收到戰敗的消息,派出第二支艦隊前來東洲,大約需要二十年。聞人家族在傳送陣方麵的科技如果有所突破,估計就要不了二十年。雲風不希望再被彆人打到家門口,決定將戰場前推到那個蟲洞處。
從星雲出發,按照聞人家族原有的科技,大約需要五年。按照采用了新科技的天元艦隊的速度,也需要三年多。
雲風去哪裡,除了準備將戰場推進到哪裡之外,還有幾個目的。第一,試著修複被毀壞的蟲洞。第二,實驗修建的大型傳送陣的距離。現在已經可以實現從元星天宮到兩光年外恒星級戰艦的傳送。第三,實驗他自己和曆言的次空間傳送的距離。
這艘改頭換麵的恒星級戰艦,黝黑的外表上,塗上了一條傳說中飛龍的標誌,被命名為雲龍一號。率領十艘新式行星級戰艦,裝載了一百艘衛星級,一千艘流星級,十萬小型無人戰艦,十萬靈器戰偶,正式開啟了遠征航程。
沒有任何送行儀式,就這麼悄然出發。
暗洲大陸成了一個龐大的軍工生產基地,數萬條各種零件的生產線在日夜不停地運轉。支持運轉的能源舍不得用靈晶,都是核聚變能量發生器。純氫行星的得到充分的利用,普通氫氣液化之後,為東洲地麵的民生清潔的能源。氘氚等同位素都固化之後用於民用太空飛船和所有基地。隻有太空戰隊的各式武器和戰艦才使用靈晶。因為靈晶能源具
(本章未完,請翻頁)
有不需要充能時間的優勢。
戰艦一般都有三套功能係統,負物質發生器,核聚變發生器和靈晶發生器。普通的飛行,使用的是核聚變發生器。靈晶發生器一般隻用於戰時。
暗洲大陸除了大力生產各式戰艦戰偶,還計劃再生產一座太空要塞和幾座太空堡壘。有了太空要塞,本星係的防禦就基本不成問題了。太空堡壘將來也會加入遠征行列。
天宮上依托東洲地麵的生產基地,將全部轉為民用。經過這些年的改造,這顆元星最大的月星,已經成了可宜居的星球。大量的官府部門和大量的商行在此立足。軍用部分隻保留了太空軍校和偌大的軍營。
雲風的地魂分身正在軍校內親自上課,“······。在太空中,從一個幾點出發向四麵八方沿直線發散開去,其實都不是直線。這是因為空間的密度不一樣,形成空間扭曲和折疊。用我們日常習慣的地麵來比喻的話,當地麵的起伏坡度不大時,直線前進時,我們以為自己是在走直線,但實際上是在走曲線。你們看東洲的圖形,我們從最東邊的海陽郡,走到最西邊的西州海魔角,實際上是走了半個巨大的圓弧。可在地麵上的我們卻以為走的是直線。
在太空中,向任何方向的運動也都是這樣,我們以為的直線飛行,實際上都不是直線。我們看見的星光,也並非是在按直線計算的方位上。
蟲洞就是我們走到一座山麵前遇上的溶洞,或者走到一條峽穀邊上遇上的天然石橋。按照我們自以為的直線繼續前進的話,我們會翻越高山和下到峽穀底部。若是通過溶洞或石橋,自然大大節省路徑和時間。
按照聞人家族偵測出來的星圖,我們元星恰好處於一個空間峽穀的穀底,所以外界幾乎難以發現,而我們也很難接觸上天狼聯邦。
聞人家族之所以找到了我們,就是因為這個天然蟲洞。現在,蟲洞的另一端被炸毀了。我們將試著修複並儘可能將其隱蔽起來,作為隻有我們才知道和掌握的進出通道。
你們將來的主要任務,不是修複這個蟲洞,是學會開發蟲洞,就相當與挖掘隧道和修橋。
要想實現這個目的,你們就必須掌握這些空間理論知識,以及影響空間密度的材料方麵的知識,各種材料的應用和空間設備的製造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