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娘子重生九十年代!
第二天,《同心縣晚報》報道了兩位待業青年楊大娃、楊花花勇救落水母女的事跡。
不久,全縣興起了一股“學,做好事、做善事”的熱潮。
為了進一步弘揚傳統美德,深化公民道德建設,國營食品廠招錄楊大娃、楊花花做了合同製工人。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
此時,燕語正站在第三中學的大門口,抬頭望著斑駁的路牌上印著“橫街”幾個字。
這條街雖然不是最繁華沿街地段,但橫亙在城區主乾道上,貫通東西。
往東是去百貨大樓,往西則是去郵電局、電影院。
橫街也並不算長,最多也就一公裡左右,曆史最早可追溯到洪武年間,當時有些資產的人家都選擇在這裡造房置地,之後才慢慢分散到其他各處。
旁邊拐彎後又有一條略窄的後街,叫小橫街。街上尚保留一些大約是清代晚期到民國時期建築,店鋪也五花八門。
什麼紙火鋪、裁縫店、鐘表配鑰匙、服裝店……真是應有儘有。
燕語深呼吸了一口氣,踏進學校大門。
大門正前方是一段石階,被磨得發亮的石條透著油光,側麵雕刻的圖案已經模糊,看不出什麼名堂。
右邊靠著學校圍牆建的有一排平房,大約有七八間房屋,門前拐角處種著些小蔥小蒜。
幾件衣服晾曬在屋簷下,隨風搖擺,房間裡傳來電視連續劇和人說話的聲音,充滿了濃濃的生活氣息。
因為尚在國慶節假期內,所以學校裡沒有學生,而住在學校的教職工並不算多,大多數還是另有住所。
燕語選擇在這個時候來查看那片老屋,也是出於謹慎,不想引起彆人的注意。
她抬步順著圍牆的另一端走去,在側門旁停下了。
側門剛好在橫街與小橫街相交之處,呈現一個倒三角形,幾株藤蔓從牆上掛下來,一隻壁虎隱藏其間,生怕被人發現。
燕語裝作沒看到,輕輕繞開了藤蔓,那壁虎“噌”地趁機逃走了。
眼前是一棟荒廢已久的老屋,也是燕語住院的時候看到的,那一處被施了障目術的屋子。
這裡,感受不到長久居住的人氣,門前地上的草足有一尺多高,大門歪歪斜斜地扭在那裡,勉強護住自己的崗位。
看來,老屋不僅荒廢已久,而且也很久沒人踏足了。
“實在是太破了啊,再過一二十年,恐怕就要徹底坍塌了。到時候,幻術也隨之消散,終歸還是要暴露在世人麵前。不知道有什麼秘密,不想讓人發現呢?”
燕語在內心暗暗歎道,隻見一群白蟻鑽進去又鑽出來,它們蠶食著上了年紀的木料,以此為食。
老屋硬山灰瓦頂,麵闊五間,進深三間,沒有任何雕欄畫棟,如同一個普通的老者,讓人不會多看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