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六,你也是要做大事的人,斤斤計較這個?以後錢多的是。再說了,給銅錢,老人家能搬得動?”
然後趙懷安就將一塊五兩重的銀鋌遞給了老叟。
老叟怎麼敢收,但趙懷安一個勁塞,到底還是“被”給了。饒是如此,老叟也是一個勁說:
“給多了,太多了。”
趙懷安不搭這個話,而是問營地的事:
“老丈,我看你是唐人,怎麼到了這裡賣稻米。”
這本是平常寒暄,但奇怪的是,老叟囁嚅半天,還是沒直接回答趙懷安的話,隻是一個勁的感謝。
趙懷安不明就裡,但後麵的鮮於嶽則悄悄拉了一下他的衣服,他也就不追問這個了,而是問了最重要的問題:
“老丈,這銅山關的情況你知道嗎?”
這下子,老丈倒是知無不言了。
也正是通過老叟的情報,趙懷安等人了解了銅山關內吐蕃人的事情。
原來在十幾日前,大概有數百多的吐蕃部落兵抵達到了銅山關,因為關牆失修多年,早就坍塌得不像樣了,所以這些吐蕃兵就在廢墟的南麵紮了木柵。
不過這些吐蕃兵搶占了銅山關後,卻並沒有禁這裡的山市,反而自己也在市麵上買賣。
有了這些吐蕃兵的加入,這個小山市規模倒大上了不少,一些山裡更深處的部落也翻山越嶺到這裡互市。
這些吐蕃兵一直呆到了前日,據說是有幾個南詔人來到了這裡,之後營地內的吐蕃兵就向著南方傾巢而出了。
現在裡麵有多少,老叟說不上,但肯定不多。因為自吐蕃兵出營後,剩下的吐蕃人就再沒去過市場,一直龜縮在營地內。
要不是這樣,那些流浪的夷人刀客也不會在市場上那麼囂張跋扈。
老叟說完這些後,趙懷安就讓老六將包袱裡的肉乾、稻米全部拿出來分給眾人吃,就單獨拉著鮮於嶽到了一邊。
二人盤腿坐在草甸上,小聲說話。
“老嶽,你來講講。”
鮮於嶽思考了一會,頗為欣喜道:
“趙君,要是那逃戶沒說謊的話,那現在正是我們闖關之時。”
趙懷安愣了一下:
“逃戶?”
鮮於嶽知道趙懷安肯定又是不知道情況,就解釋了一番。
原來在這處三不管地帶,不僅有吐蕃、夷、羌、邛等部落,還有大量的漢人逃戶,他們都是躲避官府的稅收,才逃進山裡的。
鮮於嶽告訴趙懷安,在蜀地這種情況很普遍,雖然蜀地饒富,但正因為此,稅賦更重,不僅要供給朝廷,還要維持吐蕃、南詔兩邊的防線。
而這些年來朝廷又接連打了幾次大仗,尤其是五年前平定龐勳之亂,朝廷為了籌集糧餉,在蜀中征發更重,這一下子就引爆了蜀地百姓的恐慌。
劍南各縣戶口多逃逸,有些靠近巴、岷、邛山區的地方,甚至是整鄉整鄉逃跑。
地方根本抑製不住。
而這些逃戶入山後,於山間草甸開墾山田,平時自給自足,隻有固定時間有互市了,才會到市場上賣些糧食和山貨,換取生活必需品。
趙懷安聽完這些才恍然大悟,這不就是那老叟的樣子嘛,怪不得問他怎麼到這裡的,支支吾吾。
不過趙懷安並不知道,鮮於嶽隻是說了一部分,另外一些礙於世家的身份也不方便說。
因為大量的逃戶除了跑入山林,更多的還是被他們這些豪族給吸納了,然後又被用在開辟荒田,建立莊園。
而南詔那邊同樣得益於這些逃戶,這些年來南詔也不好過,但為何今年執意攻打劍南?就是這些年大量逃戶跑進了南詔,讓南詔那邊知道了蜀地虛實。
這些東西肯定是不方便和趙懷安說的,所以鮮於嶽也不主動講這些。
趙懷安不懂這裡麵的彎彎繞繞,他想了一下,忽然說了個辦法:
“剛剛我在市集弄了點動靜,那些吐蕃人雖然沒出來追,但肯定有了警惕,所以我打算再帶隊去試探一下,爭取將裡麵的吐蕃人給引誘到這裡,然後你帶著剩下的人與我一起伏擊。”
鮮於嶽思考了一下,認為這個計策雖然不是多高深,但在這種敵我情況,沒準好用。
鮮於嶽同意了,但還是問了後續怎麼辦?畢竟計策就算奏效,也隻是誆騙出一部分吐蕃兵,剩下的呢?
趙懷安並沒有直接回答,而是笑了笑,帶著鮮於嶽回去吃肉乾了。
回去後,趙六和楊茂兩人已經用刀將肉乾都分好了,不論夷漢,都是一個拳頭大小,然後每個人還分了一竹筒的生稻米和清水。
趙懷安來的是,看到眾人都沒有用飯,心裡滿意,於是拍了拍手:
“大家都吃,後麵有一場富貴要送給大夥。”
說完,他不理會眾人的驚訝,拿起肉乾咬了一口。
真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