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醫學研究所。
26歲,確切地說,還差兩個月才滿26歲的珠琳在這裡工作。
忙了一天下來,早就身心俱疲的珠琳毫無形象的癱坐在辦公室的靠椅上。
她雙目有些無神的盯著天花板,嘴裡喃喃發出了一聲輕歎:
“這樣的日子什麼時候是個頭啊。”
其實珠琳並不喜歡現在乾的這份職業,她喜歡做個演員。
1970年她曾考進過燕京通訊兵文工團,擔任過一段時間的舞蹈演員。
雖說那段時間練舞也很辛苦,但是她覺得自己很快樂,可惜複員以後就回不去了。
‘欸~’
想著想著,她又歎了一口氣。
但是眼神逐漸聚焦,她側頭看了眼掛在牆壁上的時鐘,發現距離下工還有一段時間。
這會兒沒事找自己,於是她隨手就從一旁的桌上取來一份單位訂的報紙,準備打發一下時間。
這是一份《人民日報》,還是今天早上才新鮮出爐的《人民日報》。
“咦,今天的《人民日報》上居然還刊登了一首詩。”
珠琳的父親是理工大學的教授,骨子裡是個文藝青年,喜歡詩詞文章,而她從小受父親熏陶,也算是半個文藝青年吧。
之所以隻是半個,是因為她隻喜歡詩詞,不喜歡那些長篇大論的文章,其中,小說就包含在內。
“《理想》,作者辰東。”
珠琳沒有聽過這個作者,但這不影響她閱讀。
“世界上總有人拋棄了理想,理想卻從來不拋棄任何人。”
當珠琳讀到這句的時候,她有種醍醐灌頂,餘音繞梁的感覺。
因為,她在這句詩裡找到了共鳴。
而當她讀完最後一句,赫然發現,自己原本疲憊不堪的身子,好似在讀這首《理想》的時候,被強行注入了某種神秘的能量,瞬間恢複了活力。
“以夢為馬,不負韶華,這個叫‘辰東’的作者寫的實在是太好了!”
珠琳情不自禁的又將這首《理想》讀了一遍又一遍,直到內容都印在了她腦子裡,她還是覺得這股神秘能量沒有用儘,於是找來紙筆,打算給作者寫封信,分享一下自己現在遇到的迷茫和看到這首詩之後的激動。
唰唰唰~
當她一口氣洋洋灑灑將信寫完,未曾注意到,牆壁上的時鐘已經轉到了下工的時間。
同事蘭姐走了進來,看見珠琳趴在工位上奮筆疾書,好奇問了句:“珠琳,下工了,你還不走嗎?”
“蘭姐,您先走,我稍等一會兒。”
“你在乾什麼呢?”
珠琳答非所問:“蘭姐,這期《人民文學》上有一首詩我覺得寫的特彆好,強烈推薦你看一下。”
“哦,叫什麼?”
“《理想》。”
“好的,有空我會看的。”
蘭姐邊說邊脫下自己的白大褂,同時拿了一張珠琳向她推薦的《人民文學》報紙後就朝門口走去,隻是剛走至門口,似想起了什麼,又回頭衝珠琳說了一句:“那個,我也向你推薦一期雜誌。”
珠琳抬頭望去,就聽蘭姐繼續說道:
“這一期的《燕京文藝》,上麵有一篇小說寫的特彆感人。”
珠琳對小說不太感興趣,但是出於禮貌,還是問道:“蘭姐,什麼小說?”
“叫《廬山戀》。”
“愛情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