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夕、李子晨和周浩語三個小的,就沒讓他們拿鐮刀,讓他們在一旁幫忙撿掉落的。
人多力量大,池月家本來就沒多少地,加上又有王大柱父子倆幫忙,一天刷刷就把一片地兒割完了。
完後他們幾個又快手快腳地,把割下的稻子把,歸攏成一堆一堆兒,再由王大柱給一挑一挑地,挑回家門口的場上去。
隔天池月帶著幾個孩子們,又去幫著王家一塊兒幹活,雖然他們幹的慢,但多少也能幹一些不是。
王大柱夫妻倆是不用池月他們去幫忙的,但是池月堅持禮尚往來。
而昨天幹了一天的活,回去後喊著腰酸背疼累的周家兄弟,今天還是又跟著來了。
特別是周浩語,他覺得自己不能被子夕妹妹給看扁了。
今天是在王家吃的飯,吃飯的時候人差點就坐不下了,屋子裏有些小,主要是孩子們多。
王嫂子和王大柱心裏都想著,等過段時間不忙了,家裏是不是也得蓋個新房子才行。
王嫂子是個心靈手巧的,以前她做的飯菜並不怎麽好吃,跟著池月學了這麽久,也會用各種調料了,做的飯菜也算可口,加上他們本就幹活幹得很累,也是吃的噴香盤盤皆空。
吃完了每人再來一碗水果茶。
是池月一早就熬好了,昨天她自家也熬了,在井裏鎮著,這會兒拎出來喝,涼涼的正好解暑。
幾個孩子們很是喜歡。
村裏受他們兩家人的感染,大家夥幹活也是熱火朝天,你幫我我幫你的,前所未有的和諧。
老村長整天嘴上都是彎著的。
他覺得自己做村長這麽多年,還是頭一次在大忙的季節那麽舒心。
往常在這季節,總歸會有鄰裏之間發生什麽口角和不愉快,需要他去調解。
幹活累的要死,還要分心去幫忙處理那些事兒,別提多糟心了。
眼下好了,整個村都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氛圍。
果然村裏就是要有人帶好頭,這麽想著就越發的喜歡池月,連帶著王家那幾家也喜歡上了。
稻子收割下來之後,先用打板把稻粒給打下來,曬幹後就可以放在石臼裏舂成米了。
這個過程需要幾天,好在這幾天都是晴天。
不過在這之前他們得先交稅。
交完稅也沒剩下多少了,省吃儉用的家庭裏,也就將將夠糊口。
但像池月他們家的吃法,這點口糧半年都吃不到。
村裏差不多都忙好接近尾聲,已經過去了七八天。
池月家裏舂了一百斤新米出來,就沒剩多少了。
池月看著剩的那些稻穀再舂也就一百多斤的樣子,她覺得這還種個什麽稻子?
怪道古時候的老百姓都吃不飽,地本來沒多少,產量又不高,這確實吃不飽。
就是這些遞給她一個人吃,也不夠她吃一年的。
也是這時她才想起來,當初栽好秧過後,地裏自己基本就沒有怎麽去看過,都是王家夫婦幫著弄的。
想起這茬池月汗顏。
她問了王嫂子夫妻倆,這邊氣候接下來應該還可以再種二茬稻的,隻要後期肥料跟得上,完全沒有問題。
但問題就是,上哪裏去搞那麽多肥料呢?
這時代又沒有專門賣肥料的。
王嫂子夫婦等人聽了池月的分析,覺得她說得非常對,但是他們也提出了最重要的環節,上哪裏去搞這麽多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