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村民們都學乖了,沒有一個人質疑的,照做就是了。
接連幾天下來,池月每天都去秦家醫館裏坐診。
她要開藥膳鋪子的事兒,也跟秦大夫說了。
秦大夫當然是很高興。
還主動的看了病人後,跟病人推薦起了藥膳。
他們讓別人自己回家,先按照藥膳方子燉煮。
池月坐診幾天,都是開了一副藥,然後再給一副藥膳的方子。
她根本不怕這方子被別人學了去。
這東西就像開飯館一樣,就算是同樣的菜,每個人做出來的還不一樣的味道。
再說池月也是有秘訣的,最主要的秘訣是握在自己手裏的,她可以肯定這天底下,她做的藥膳稱第二,絕不可能出現第一。
每個方子她都少了一個關鍵的步驟。
那樣做出來的藥效是一樣的,但是口味就差遠了。
池月在秦大夫藥館裏坐堂,一直坐到家裏的二茬稻的秧苗,可以栽的時候。
栽秧這天,村裏幾家都種了二茬稻的很熱鬧。
李強老早就跟池月說了,一定要選擇等他休沐的日子。
池月答應了,也是專門選的這一天。
周家的兩個小子又來了,他們要繼續體驗農村生活,要知道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寓意。
按照池月自己的想法,是想出錢請人幫著,把那點地給栽上就行了的。
但是看著幾個孩子們確實不能四肢不勤,不懂得幹活,雖然他們以後有可能會很有出息,但是該教的還是得教。
於是她挽起褲腿兒下了地。
想著這種日子趕緊過去吧,明年就買奴仆回來,她要享受生活!
因為人多,池月家的兩三畝地半天就完成了。
大家夥好好休息了會,池月下午準備帶幾個孩子們,去山上野炊放鬆一下,結果家裏又來了不速之客。
她看著這三人的麵貌,一開始沒想起來,直到翻起原主的記憶,眉頭深深的皺起。
這三人不是別人,正是原主的生身父母和親弟弟。
池月看見老池一家無比的煩心。
她是有原身的一些記憶的,對這一家人是沒有一點好印象,簡直就是吸血蟲。把這閨女當成了一個養兒子的工具。
不然也不能把她個黃花大閨女,賣給一個有四個孩子的鰥夫做繼室。
沒錯,她是被這家人給賣掉的。
這也是為什麽這麽長時間以來,池月都沒有想起這一家人,因為這一家人在她的印象裏,是拒絕往來戶。
按照南梁國習俗和法律,一般姑娘家最晚也是十六七歲嫁人,能挨到十八歲的簡直是鳳毛麟角。
一是十八歲不嫁就是老姑娘不好嫁,二是因為再不嫁,國家就會拉去官配,隨便配個歪瓜裂棗缺胳膊斷腿的,你也得受著。
或者有些心疼閨女的,就會早早的定好親事,在家留到十八歲再嫁人,那是疼閨女的做法。
而原身的爹娘並不是疼她,才把她留到十八歲,是為了讓她在家裏多做些夥計,養那個吸血弟弟。
原生池月從小就是被灌輸扶弟魔的概念。
雖然她心裏很逆反不願意,但是迫於爹娘的壓力隻能照做。
久而久之給她造成那種極端的心理,剛嫁過來,又因為李凡丟下她照顧四個孩子,所以她把所有的不滿都發泄在了四個孩子身上。
池水生和穆冬梅,也就是池月的爹和後娘,看到開門的正是池月,立馬換上一副驚喜無比的臉,穆冬梅上前就抓住池月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