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時要比較的主要是顯示器、CPU、內存和硬盤上。
這個年代,國際領先的第四代數控機床用的也還是CRT顯示器。
去年京城電子管廠跟霓虹國合作建成了北方最大的CRT&bp;顯示器生產基地。
鄭擁軍給程時買來的就是這個廠的產品。
相比林雪霽送來的霓虹進口顯示器,性能相差無幾,以後完全可以替代。
到了剩下的三個,程時就犯了難。
就算不跟後來的精密數控機床相比,隻看這個年代的尖端產品,CPU都是用的漂亮國去年剛發布的80486&bp;處理器或者&bp;68000&bp;係列微處理器。
國產&bp;CPU&bp;在運算速度、指令集豐富度、集成度等方麵都遠不及這些國際主流產品。
國產內存以小規模的靜態隨機存取存儲器(SRAM)和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DRAM)為主,雖然不能支持複雜的電腦運用,但是用在數控機床上足夠了。
不過國產內存的穩定性和可靠性不夠,會出現數據丟失、讀寫錯誤等情況,這也挺麻煩。
然後是硬盤,漂亮國這會已經用上了容量超800Mb的硬盤。國產硬盤的容量也能幾百MB,勉強能用,實在不行,一個不夠就兩個。
問題在於國產的硬盤采用傳統的機械硬盤技術,尋道時間長,數據傳輸率低。在製造工藝和品控方麵也很不足,機械故障頻發,出現磁頭損壞、數據丟失等問題。
而精密數控機床對數據讀寫速度要求很高。
因為在刀具高速運轉中,機床需要快速讀取程序段和數據,以保證刀具的精確運動和加工的連續性。
就好比一個專業舞者聽旁人講述動作來跳舞,最後限製舞蹈完成度和優美性的,除了舞者的專業素養和反應能力,就取決於負責指揮那個人的表達夢裡了。
讀寫速度慢會導致數據傳輸不及時,可能使加工出現停頓、誤差等問題,影響機床的加工精度和效率。
特彆是長時間連續運行時,對數據的安全性和穩定性要求極高,任何數據丟失或錯誤都可能導致加工失敗,甚至損壞工件和機床設備,造成重大損失。
所有暫時而言,他也不敢冒險用國產的硬盤。
所以如果要實現精密數控機床的全國產化,必須促進國產CPU,內存和硬盤這些產品技術突破。
那就不是機械專業的問題,而是電子行業的了。
這個事,急不來。
隻能先用進口的。
不過,隻要把計算機控製係統做好,剩下的伺服驅動係統、位置檢測裝置和輔助裝置就相對好辦很多了。
因為這幾部分的關鍵零件,他都設計好了實現路徑。
程時估算了一下,如果順利的話,明年年初,他的第一版自製的精密數控機床就能試用了。
他看了看表,五點。
還有半小時下班。
因為這段時間,事情多且雜。
他和於大東,張自強三個人已經形成了默契,每天在下班前半小時碰個頭。
除非遇見特彆緊急情況,否則張自強和於大東不會在其餘時間乾擾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