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家仁回到朝歌城內,部民們都圍了上來,七嘴八舌的問候著。
新大陸有野牛,體型巨大,而且性情凶猛,不好馴服。
蔣家仁曾經想抓幾頭回來圈養,結果野牛傷了人,還衝出柵欄,讓他隻能從乾朝購買水牛。
這些水牛性情比較溫順,任勞任怨,部民們都沒見過,看見蔣家仁騎在水牛背上都十分心驚,覺得蔣家仁就是聖人。
這時蔣家仁從牛背上下來,對一名和尚道:“法師,這批牛就交給你了。還請法師儘快建造出牛棚來。”
和尚法號智敏,響應乾朝三教出海的政策,跟著淘金者來到海外,意圖傳播中國的大乘佛教。
現在佛教在印度已經滅亡了,傳入中國後,實現了本土化,成為儒釋道三家之一。
早前高歡為了學習西夷技術和科學,吸引不少傳教士來到乾朝,並準許他們傳教。
同時高歡又招來本土的佛教和道教,讓他們看看西夷的宗教。
中國的社會比較中庸,宗教也沒有什麼攻擊性,道家渡自己,佛教也隻是渡有緣人,都是你愛信不信,並不勉強,而且你還可以儒釋道都信。
西夷的宗教是一神教,唯我獨尊,有很強的排他性。
那些西夷傳播宗教後,讓信徒從此即不能信佛,也不能信道,甚至連祖宗都不讓拜,隻能性他們的神,把一個乾朝人的思想,洗成了西方人。
這就讓本土的儒釋道都坐不住了,與前來傳教的傳教士打起內台。
在高歡的支持和撥款下,三教除了在乾朝與傳教士對抗,並開始派遣和尚、道士和老儒生出海。
畢竟,人家都傳到自己家裡來了,他們不能隻被動防守,還需要重新散播佛法、道法,教化蠻夷。
在這種背景,特彆是乾朝每年大筆白銀的專項經費撥款下,佛教、道教和孔家,開始派遣人員,跟隨乾朝的商隊和移民出海。
智敏法師原來是相國寺的和尚,還不到三十歲,跟隨淘金者來到金山,乾人隻知道搞錢,他便來到了蔣家仁的部落。
佛教擅長建築,部落內的房屋和街道,還有各種建築,大多是智敏法師繪圖建造。
“阿彌陀福!”智敏法師行禮道:“蔣公放心,這點小事抱在小僧生上!”
“城主!吾要的書籍和紙筆,買到了嗎?”一名穿著舊儒服,頭戴四方巾,白須飄飄的老儒生,領著一群孩子出來。
這老儒生姓孔,是孔家旁係子孫。
乾朝科舉改革後,他這種老儒生走不成科舉道路,朝廷也取消了對儒生的優待政策,讓老夫子的生活變得落魄。
適逢朝廷資助三教出海,孔家為了獲得足夠的經費和撥款,乾出成績來,便忽悠了一大群老儒生出來傳播儒家文化。
這些頑固派的儒生,出去傳道,一是能夠向周邊傳播漢文化,增加乾朝的影響力,二是他們離開乾朝,國內也就少了許多對乾朝不滿的聲音。
蔣家仁連忙走到車前,掀開油布,微笑道:“孔先生,這都是我從大乾買來的書籍和筆墨紙硯!”
孔老夫子上前一看,眉頭一挑,隻見最上麵一本封麵寫著《金瓶梅》幾個字,臉立時就黑了。
蔣家仁尷尬的連忙將《金瓶梅》收入懷中,“嗬嗬~這是我的書,老先生的書在這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