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前走向角落,那台“蝴蝶牌”縫紉機靜靜地臥在那裡,墨綠色的烤漆機身上,金色的“蝴蝶”商標和繁複的裝飾花紋依然可見當年的風采。
在1978年,這絕對是能讓無數家庭主婦眼紅心熱的“三大件”之一,其內部結構的精密程度,遠非剛才那輛永久牌自行車可比。
機殼敞開著,露出了裡麵密密麻麻、閃著油光的齒輪、連杆、凸輪和擺梭機構。看得出來,王師傅確實在這上麵下過功夫,工作台上還散落著幾顆被拆下來的螺絲和墊片,旁邊一塊擦拭過的布上還殘留著黑色的油漬。
顯然,老師傅也遇到了難題,沒能徹底馴服這隻鬨脾氣的“蝴蝶”。
李向前沒有急著動手。他能感覺到,身後那道看似隨意,實則銳利的目光一直落在自己身上。
王師傅把收音機推到一邊,抱起了胳膊,看似在休息,實則在觀察。這不僅僅是一個修理任務,更像是一場不言明的考試,考的是眼力,是耐心,更是真本事。
他繞著縫紉機走了半圈,蹲下身,手指輕輕拂過冰涼的金屬機身。目光如同探照燈,仔細掃過每一個零件的細節,從磨損的針板到布滿劃痕的壓腳。
嗡!
熟悉的輕微震動感在腦海中浮現。
【目標:蝴蝶牌JG係列家用縫紉機】
【當前狀態:故障(跳線、斷線頻繁)】
【故障診斷:1.擺梭尖輕微磨損導致掛線不穩;2.送布牙與機針運動時序配合失調(誤差0.8mm);3.夾線器壓力彈簧疲勞,張力不穩定】
【損耗倒計時:未知(機械磨損累積性故障)】
【修複建議:1.打磨修複擺梭尖或更換;2.調整送布牙升降凸輪與機針曲柄同步;3.更換夾線器壓力彈簧或增加墊片調整壓力】
果然不出所料,是複合型故障。李向前心中了然。跳線和斷線,聽起來是小毛病,卻是縫紉機最磨人的問題。
往往不是單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幾個看似不起眼的小問題疊加在一起,互相影響,形成惡性循環。
這需要維修師傅不僅要有紮實的理論基礎,更要有極其豐富的實踐經驗和超乎常人的耐心,才能像剝洋蔥一樣,一層層找到症結所在。
王師傅經驗老道,很可能已經察覺並修複了其中一兩個問題,比如可能已經打磨過擺梭尖,或者調整過夾線器的壓力,但隻要那個核心的時序配合問題沒解決,或者調整得不夠精確,縫紉機該跳線還是跳線,該斷線還是斷線。
李向前站起身,先從工作台上拿起一個小油壺。
他沒有直接去動那些複雜的機構,而是按照標準保養流程,給機頭各個標注了加油孔的地方,以及所有肉眼可見的活動關節、摩擦副,都小心翼翼地滴上幾滴縫紉機油。
機油清亮,帶著淡淡的礦物氣味,滲入金屬的縫隙。
這個過程不疾不徐,既是必要的保養,也給了他一個緩衝和思考的時間。三個故障點,先從哪個入手?如何才能讓自己的“發現”顯得不那麼突兀,更像是經驗積累後的判斷,而不是憑空知曉?
他將注意力集中在第二個故障點上:送布牙與機針運動時序配合失調。這是最核心,也是最隱蔽的問題。
誤差0.8毫米,肉眼極難察覺,但對於高速運動的機針和送布牙來說,這點偏差足以致命。
油加得差不多了,李向前伸出右手,輕輕握住縫紉機右側那個帶著凹槽的金屬手輪。他緩緩轉動手輪,模擬縫紉機工作時的狀態。
噠…噠…噠…
機針上下穿梭,帶動著麵線;下方的擺梭旋轉擺動,勾住麵線形成線圈;送布牙則配合著機針的抬起而上升,將布料向前推送一個針距。
整個過程,在常人看來似乎沒什麼異樣,隻有機械運轉時發出的、略顯沉悶的金屬摩擦聲。
李向前側耳傾聽,憑借著前世無數次拆裝修理各種精密機械積累下的經驗,再加上【破障之眼】關於“時序失調”的明確提示,他很快捕捉到了那聲音中極其細微的不和諧。
送布牙的動作,似乎總是帶著一絲若有若無的“粘滯感”。
它抬升的時機,相對於機針徹底離開“布料”並抬升到最高點的那個瞬間,好像慢了那麼一小拍。
就是這零點幾毫米、零點幾秒的偏差,導致了“布料”還沒被完全送穩,高速下落的機針就紮了下來,麵線和底線無法完美勾合,自然就容易跳線,甚至因為受力不均而斷線。
“王師傅,”李向前沒有回頭,依舊保持著轉動手輪的姿勢,語氣帶著幾分請教的意味,“您聽聽這個聲音,是不是有點不對勁?”
他特意放慢了轉動的速度,讓那細微的節奏差異更加明顯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