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世有一段時間,特彆流行雞湯文。
這類文章受到歡迎,還是因為其鼓勵人心、強調積極心態,語言通俗易懂,情感共鳴強。
而七十年代的人們經曆了多年的政治運動,生活壓力大,心理上更需要鼓勵和支持。但當時的文化產品多是革命文學,強調集體主義,個人情感表達較少。
因此,胡為民寫的雞湯文更有發展空間。
事實也正是如此,他的那篇《淩晨的光就在前方》大受歡迎,就連官方都忍不住下場,決定為其宣傳。
除了這篇文章外,其他三篇文章《愛國是一個人的底色》《文藝應傳遞向上向善正能量》《直麵曆史的同時,我們更應該注重光明與信仰的力量》同樣大受歡迎。
短短一天時間,燕京城及其周邊數十萬青年人認識了這個叫胡為民的作家。
……
燕大,今天下課後,學校照例有老師巡視。
沒辦法,這些日子因為《苦戀》,學生們的心都不在上課上,一個個仿佛都成了思想鬥士一般。
這可不行!
哪裡都能出事,就是學校不能出事,這是上頭下達的死命令。
出乎意料的是,學生雖然有聚集,但討論的內容不在是藝術不能被限製什麼的,而是變成一篇篇文章。
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這篇文章的作者還是同一人——胡為民。
“這胡為民什麼人,能在學生中產生這麼大影響?”
“你照亮自己的瞬間,便已為這世界添了一抹不可替代的晨光。這句話寫得太有詩意了,感覺不是一個年輕人能寫出來的,反而像是大詩人,或者老教授。”
“胡為民是誰並不重要……”
“不,這很重還要!”
其餘幾位老師,麵露詫異之色。
胡為民是誰重要嗎?他難道還能是燕大的學生不成?
不是他們老師看輕自己的學生,正是因為他們太了解,所以清楚知道,胡為民寫的文章沒有深厚的基礎,是寫不出來的。
燕大的青年學子再是天才,也需要時間的積澱。
“胡為民很可能是咱們燕大的學生!”
“什麼?老張,你沒搞錯吧?”
眾人再露驚容。
老張將前幾天在未名湖畔見到胡為民的事情講了出來。
有一位老師樂觀道:“沒想到胡為民是咱們燕大的學生,哈哈,這下咱們學校要露大臉了!”
“這件事官方很重視,胡為民要真是咱們燕大的學生,對咱們學校太有利了!”另一位老師道。
“對了,老張,既然你見過胡為民同學,為什麼不把他找出來?”
張老師搖頭道:“因為我打聽過,結果沒打聽出來胡為民是哪個院係的學生。”
“會不會是化名?”
“也有可能。”
“太可惜了,要是找到胡同學,學校應該大力表彰才是!”
……
隨著全校師生的討論,胡為民的名字不可避免地傳到龔修文耳中。
當龔修文從其他老師嘴裡聽到胡為民的名字時,他愣神了幾秒中。
他心裡一緊,旋即不動聲色問道:“老李,這胡為民是誰,怎麼你們都在討論他?”
老李搖搖頭,笑著道:“老龔,看來你平日學習不認真啊,《燕京青年報》學校一直有訂閱,怎麼你沒看嗎?”
“和青年報有什麼關係,那人難道是記者?”龔修文疑惑道。
老李解釋道:“不是,胡為民在青年報發表了一篇文章,一下子火了。”
“算了,我這裡有報紙,你看一遍就知道了。”
龔修文接過報紙,就那麼坐在椅子上看了起來。
一開始,他的態度還比較隨意,等他看完後,背脊已經挺得筆直。
他的政治覺悟不低,否則現在的職位也輪不到他來坐。
“這篇文章不知道抵咱們當老師的說多少話啊!”
“是吧,現在咱們學校在這場風波中算是摘出去了,以後再有風雨也和咱們沒關係。”老李道。
龔修文看過這篇文章後,為自己之前的擔心感到好笑。
他那女婿什麼檔次他又不是不知道,彆說這種層次的文章,讓他寫篇日記,他估計都寫不利索。
龔修文好奇道:“對了,知道這位胡作家的身份嗎?”
“聽說胡為民是咱們學校的學生。”
龔修文:“……”
不知怎麼的,他心中有一種不好的預感。
他的腦海中再次閃過女婿那張普通的麵孔,“不可能的,他就一個農村來的泥……普通青年,絕對不會有錯的!”
……
一天後,隨著時間的流逝,以及文章的發酵,胡為民發表在報紙上的另外三篇文章也引起了一陣轟動。
讀者們這才發現,這小子……不,是胡為民同誌不是一般的有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