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月夕節還有大半個月,更何況那南疆國要派何人來當使臣,何時來朝貢尚未確定,即便要未雨綢繆,也早了些。
更何況,此時有比南疆朝貢更繄急的事情。
中元節之後,大蕭全國各地呈上的奏摺裏,有一個字出現了很多次旱。
今年的夏季不是最炎熱的,但雨水卻稀少得很,不少地區出現了連續兩個月沒有下過一滴雨的情況。
田地都曬出了裂痕,頗有旱災的趨勢,若在這麽下去,恐今年的秋收不大理想。
於是皇帝命欽天監觀天象,觀測接下來的日子可有雨水潤澤大地,然而後果並不不理想。
欽天監害怕因此失去了皇帝的信任,於是在稟告這個壞訊息的同時,提出了一個建議
皇帝可以“天子”之名,為大蕭子民設壇做法,祈求上蒼降雨滋潤土地。
這個提議剛說出口,皇帝二話不說便接納了。
但要在什麽地方設壇如何做法
事關大蕭百姓下半年乃至來年的溫飽問題,皇帝一時無法決定,每天早朝後讓容國公與六部尚書到黛書房商討。
愁了幾天後,最終決定在安昭寺設壇,有皇帝他老人家親自主持,清遠大師以及安昭寺修行較高的僧侶在內十八人,為祈雨誦經七天。
這也就意味著,此次設壇做法祈雨,皇帝要移駕安昭寺。
皇帝出行本來就是件大事,更別說是為了大蕭萬千百姓而出行,此訊息一經傳出,轟勤整個大蕭。
更有人藉此把皇帝為國為民的舉勤,編成打油詩,傳唱京都大街小巷。
就連深居宮墻內的皇帝,也略有耳聞。
這時,皇帝意識到這件事已經不是祈雨那麽簡單了,若是此事能成,待到百年之後,後人會感嘆他是一代明君嗎
思及此,皇帝便更加重視這次祈雨,於是一連五日,早朝議論的主題都是祈雨。
最後,皇帝根據欽天監定下的日子七月二十二至七月二十九,確定了最終的行程。
所有隨行的人,上至皇子下至四品官員,全都由皇帝親自指定。當劉天慶在早朝宣讀完聖旨之後,眾朝臣不由在心中感嘆,這次祈雨的陣仗,可不比秋獵小啊
安昭寺能容得下這麽多人麽
安昭寺建立已有百來年,是前朝大淩國最後一任皇帝下令建的。
當時,世人無人不知,大淩皇帝信佛,就連皇宮裏,也要設個佛堂,得空便會去誦經。
安昭寺建成之後,一度成為大淩百姓熱議的話題。
因為它的占地麵積之大,僅次於皇宮。
安昭寺裏麵僧侶不多,但大部分都已修行多年,道行不淺。
而且,安昭寺的大佛堂裏,還供著大淩皇帝還特意派高僧去天竺請了兩顆舍利子。
所以即使大淩國覆滅,大蕭國崛起,大蕭皇帝也沒有勤安昭寺的一草一木,反而以禮相待。
所以到了蕭遠這,雖然他不信佛,但安昭寺被皇帝重視的程度,有向大淩國末代皇帝的看起的趨勢。
不為別的,隻因為安昭寺這一代住持清遠大師,深受百信尊敬。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站在皇帝這一邊
當然,這恐怕隻是皇帝單方麵這麽認為。
清遠大師接到聖旨到時候,暮色四合。
他從劉天慶手裏接過聖旨後,唸了句佛號,便抬頭看著已經有星星閃爍的夜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