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羅刹遠東軍區的命令,伊爾德羅夫快速的收攏所有的部隊,之前所修建的防線也全部放棄,這家夥還是非常有魄力的,並沒有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所有的軍隊快速向外匈奴中部的曼達勒撤退。
本身外匈奴軍隊和羅刹軍隊就沒有戰意,各處傳來的全部都是失敗的消息,誰有那個功夫去跟李紹義的軍隊拚死拚活的乾,現如今接到撤退命令了,一個個的都跟屁股著火一樣,快速的向後方跑去。
唐國平帶著軍隊追了一天,足足追出去了一百多公裡,但也隻抓獲了一些掉隊的小魚小蝦,大部隊的奔襲力量還是不錯的,這裡畢竟是人家匈奴人的老家,當他們躍馬狂奔的時候,咱們的機械力量還是差點。
好在李紹義的命令也下來了,命令唐國平帶著軍隊在賽音山達西北處三百裡安營紮寨。
羅刹人在調動兵力,我們也得調動兵力,在如此龐大的草原上作戰,兵力不足可是兵家大忌。
雖然無法占領整個草原,但關鍵的交通要道必須得占領,還有一些水源所在地,這都是控製草原最主要的地方。
蘇赫巴魯也是忙得不可開交,專門組建了一支三千人的聯絡隊,派遣到各部隊當中,給七十二師的兄弟們當帶路人。
之前的時候,蘇赫巴魯這個家夥還有點迷茫,但是現在已經沒有一點迷茫了,他認為所有的匈奴人,隻有跟著李紹義才能夠有光明的明天。
就拿現在康英王爺的領地來說,所有的土地宣布收歸公有,大家可以在這片土地上放牧,每年隻需要拿出十分之一多一點的收成來交稅就可以。
雖然蘇赫巴魯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損失,但是對於所有草原上的人來說,絕大部分人還是擁護李紹義的政策的,而且李紹義也做出了承諾,除非有重大事件發生,要不然的話,這個稅率至少保持十年不變。
就算是在現代社會,這種地方也是要拿國家補貼的,現如今李紹義不需要補貼,一年還能夠收點稅上來,這已經是相當不容易了,還要啥自行車?
與此同時,星條國首都日報的一張照片兒,也把李紹義推到了全世界各國人民的麵前,那就是紅色的匈奴地圖上,東南側出現了綠色的一塊,並標明為民主之地。
按照李紹義的喜好,當然是喜歡紅色的,但這畢竟是星條國人的報紙,人家不可能會迎合你。
各國對李紹義也開始重新審視,之前以為李紹義會在外匈奴搞事情,但沒想到會搞那麼大,現如今十幾萬平方公裡的土地,說占就占了……
外匈奴總共有一百五十六萬平方公裡的土地,李紹義現在的占據地區已經接近百分之十五了,按照西方人的說法,李紹義已經是在羅刹人的戰線上撕開了一個口子,是全世界為之佩服的民主鬥士。
各國媒體對李紹義也是一陣讚揚,之前對日本人做的那些不人道的事情,各國媒體之前還批評了一陣子,現在好像是全部忘記了,就好像那些事兒從來沒有發生一樣。
現在的李紹義全身各處都是優點,甚至各國一些所謂的民主人士,還準備對李紹義進行捐款捐物,支持李紹義接下來的民主鬥爭。
在李紹義的授意之下,娜塔莎也派出自己的手下前往各國,專門推動這樣的捐款事宜。
在不到一個星期的時間裡,李紹義這邊花掉了上百萬大洋的活動經費,但是帶來的利潤卻是令人瞠目結舌的。
僅僅星條國首都,各界捐款超過一百四十萬大洋,這還是一個星期的時間。
李紹義也知道這些錢不可能全部到自己的手裡,但哪怕隻過來一部分,對咱們也是一個巨大的資助。
容克人更加徹底,直接讓萊茵金屬幫助李紹義在察哈爾建立兩座煉鋼高爐。
無論是設備還是人員,容克方麵全力資助。
整個世界感覺都被李紹義給搞亂了,絕大多數的人都在支持李紹義,唯獨整個羅刹氣的牙癢癢。
當然還有另外一種高興,那就是日本人。
禍水東移的計劃終於成功了,如果要是按照李紹義之前那種進攻方式,戰爭很快就要打到東北,而他們也私底下做過戰爭評估,以他們的實力,想要攔住李紹義飲馬東北,當真是很難。
羅刹遠東軍區的特使不去李紹義那裡了,知道去了也沒用,人家以最快的速度飛抵奉天,要跟日本關東軍高層進行會談,商議當初說好的事兒。
這消息也以最快的速度到了李紹義的辦公桌上,雖然兩方都非常的保密,尤其是日本人,現在全世界都在支持李紹義打羅刹,如果要是你和羅刹達成了什麼協議的話,西方各國瞬間就能夠把日本給孤立了,這可是日本現在承受不了的。
在賽音山達的指揮部,李紹義也召開了一次緊急會議。
第四旅的張毛子和第三旅的趙鐵柱,也全部乘飛機抵達。
國軍第三十六師超過百分之四十的軍隊,也全部抵達了賽音山達,並承擔周邊的防務任務。
所以當趙鐵柱下飛機的時候,看到遠處的國軍軍裝,還以為自己來錯地方了,經過一番解釋之後,才知道第三十六師的人被調到這裡來了。
趙鐵柱此刻心裡又難過的很,人家第三十六師和咱們非親非故的,人家都能夠在前線站崗,偏偏我們第三旅不行。
不過他也從司令部聽到了小道消息,這次日本和羅刹的聯係,或許會加重熱河那邊的危險,第三旅的軍隊會派出一部分前往熱河。
除此之外,還有剛剛建立的夏國桂的獨立旅,也有一部分軍隊即將開拔。
很多人心裡都在嘀咕,咱們李長官不是要同時打兩場戰爭吧?如果要是這樣的話,那咱們可真是開創記錄了,不過話又說回來了,從七十二師組建的那一天,咱們不就是在天天破記錄嗎?這對咱們來說應該也是常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