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江心帶著大伯準備前往百貨大樓掃貨,家裡什麼東西都缺。
不說吃的用的,就連衣服,一家人總共都湊不出一件能出門見人的。
80年到85年的地攤是改革開放後創業者的第一次黃金機遇。
這個時候國家經濟處於起飛期,物資短缺,市場需求巨大。
但同樣在這個風起雲湧的年代,擺地攤也需要智慧和巨大的勇氣。
喬江心朝著街道看了下,有推著用棉被包裹的嚴嚴實實箱子,叫賣冰棍的。
還有小吃攤,代寫攤,甚至還有打火機鍋盆修理攤。
街邊角落裡還支著修鞋的攤子。
這個時候鞋子穿壞了基本都是修,可沒人說丟。
雖然都是零散的攤子,客人也不少,但買家和賣家都挺謹慎的。
因為還沒有相關的政策文件下來,沒被抓住就沒事,要有人偏要拿這事做文章,一個投機倒把割資本主義尾巴的罪名是跑不了的。
目光大概在街上掃了一圈,喬江心就拉著大伯朝著其中一個茶攤走了過去。
“茶怎麼賣?”
一個背著孩子的婦人熱情道,“妹子,涼開水一分錢一杯,薄荷茶水2分錢一杯,甜水5分。”
喬江心朝著桌子看去,幾個不小的柳條杯子,上麵蓋著四方玻璃蓋子。
“要兩杯薄荷水。”
喬有福拉了一下喬江心,“江心,我要涼水就可以了。”
他剛才聽那大妹子說了,涼水便宜一分。
喬江心回道,“大伯,薄荷解渴。”
那婦人趕緊將兩個杯子上的蓋子拿了下來,將杯子往外推了推,“大哥,這天這麼熱,薄荷還清涼,你們買兩杯不夠還可以續涼水。”
喬江心將四分錢遞過去,端起其中一個杯子就咕咚咕咚灌了起來。
喬有福也渴的不行了,聽說還可以續涼水,也不再糾結,一口氣灌完還續了半杯。
一通水灌下去,兩人都舒坦了。
喬江心帶著大伯往街道裡麵走。
她是要買東西,同樣也想要了解一下市場,看看能不能找到什麼賺錢的機遇。
這個時候電視媒體等都普及不高,信息閉塞,市場供需嚴重不平衡。
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都不能起到很好的調節作用,也沒有全國性的交易平台。
整個市場一片混亂。
供家找不到銷售渠道,買家找不到供貨渠道。
去打聽問人,人家藏著掖著都不說。
喬江心帶著大伯一個一個攤子逛著,看到家裡需要的東西就湊上去看看,遇著麵色和善好說話的就聊幾句,但大多人警惕心都是蠻強的。
一個小時後,喬有福手上提滿了東西,有玻璃罩的煤油燈,有好幾大塊的布料,還有牙刷牙粉毛巾等日用品。
質量沒得說,價格還比百貨大樓便宜不少。
喬江心蹲在一個鋪子上看著鞋子,舉著其中一雙涼鞋問有沒有小一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