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對世界和國家有著清晰而深刻的認知,對掌權者濫用權力的行為深惡痛絕。
西方的文藝複興,打破了中世紀的黑暗,推動了思想的解放和科學的發展;東方的民主變革,推翻了封建**統治,為社會的進步奠定了基礎。
這些偉大的變革,無一不是由知識分子主導和推動的。
聖教想要創建一個屬於人民的國家,必然需要這些知識分子的力量。
他們的思想和智慧,將為聖教的發展提供強大的支持。
劉思行聽到楊奇偉的話,愣了數秒,似乎在消化這個信息。
而後,他神情鄭重地躬身拜了三拜,感激地說道:“多謝教主為孟聖正名。”
說完,他轉身離去,步伐輕快。
楊奇偉望著劉思行離去的背影,唇角微微上揚,露出了一絲欣慰的笑容。
讀書人嘴裡的孟聖,自然是指孟子。
在洪武年間,朱元璋下令編修《孟子節文》,刪減了原著中的85條內容,差不多占了全文的三分之一。
其中,凡是涉及“民貴君輕”“誅獨夫”等言論的內容全被剔除。
比如“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等等。
這也導致了後世有一個傳言,說孟子被朱元璋逐出了孔廟。
實則並非如此,朱元璋隻是把孟子的思想完全顛覆,修改成了相反的意思而已。
諸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等思想。
君主隻想要權力,卻不願意承擔任何責任。
權力與責任完全失衡!
而這種事情,在曆史上屢見不鮮。
所謂的大一統,他們從來不說統一的目標是什麼,從來不說統一後的思想與教育是為誰服務。
他們從來不說,大一統的思想教育,培養的隻是一群奴才,一群不敢反抗、任由他們為所欲為的牛馬。
而楊奇偉提出的四問,以及給出的答案,便是斬斷幾千年思想教育枷鎖的神兵!
一把無堅不摧,足以讓所有皇朝恐懼的利器!
他相信如此,也必然如此。
幾千年來,有抱負的讀書人從來沒有認輸過。
諸子百家時期,各種思想流派相互爭鳴,為社會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源;
曆朝曆代的思潮之爭,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和變革;
清末時期,知識分子們更是為了國家的獨立和民族的複興,不懈地努力奮鬥。
而楊奇偉要做的,就是讓已經近乎消亡的諸子百家思想再次煥發出輝煌的光芒,讓這些偉大的思想重新引領社會的發展。
劉思行走了,走得很急。
而他並不是唯一一個看出治國四問精要的人。
隨著放糧活動的結束,各地的百姓們紛紛回歸家鄉。
聖教的宣傳單也隨著他們的離去,四散到天下的各個角落。
斬殺皇朝的刀鋒,在楊奇偉手中高高舉起!
這把刀,名為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