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裡的這個“真真假假”,其實一直存在,為“真”而鬥爭,需要曠日持續的堅持!
歐陽在我們畢業時,紀念冊上給我留了話:……藤前樹叢聽衷腸……湖邊青藍畔,陌徑繁華旁,你我同歡暢。……泣彆離,斟杯濁酒……”
後來,聽說她去了廣東發展,成了那裡某個市的商貿局局長。可是她,拒絕與我們聯係。
我有點想不通,因為我與她曾經有過對《語言學》這門課的一些討論,通過對語言的理解,來看以某種語言為母語的民族的共性思維模式,我們在很多觀點上是有一致的看法的。
《語言學》告訴我們,世界上所有語言大致分為四種。第一種,像英語、法語、德語等日耳曼語係,被稱之為“曲折語”,特點是以語音形成文字。語言規則繁多,使得言談交流的意思表達,相對穩固性高,不容易在理解上產生誤差。
同時,我們也學習並談論了母語是“曲折語”的人。他們的思維受語言特點的影響,應該說是受其限製,由“曲折語”承載的思維是直線式的鋪陳開去,又直線式地收歸回來。如果用圖示意,就像個長方形,來去線條分明。
說“曲折語”的西方民族,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就如同是兩個長方形的兩邊緣的合攏。有意見不同時,兩個長方形隻是上下移動一點,沒有分開,哪怕隻有一個點連著,也就是說:兩個人的思想或觀點在大多數是不同的情況下,他們也是可以在那百分之一的相同點上進行合作。
所以西方人會說,你就是你,這些性格特點鑄成了你,而我就是我,有這些特性與觀點的那才是我。如果看到西方人之間有時爭得麵紅耳赤,甚至搏鬥,但是,不用擔心,他們隻要有一點達到共識,還是會很好相處的。
第二種是我們中國的漢語。稱之為“孤獨語”。每個單音都有相對的文字——象形文字,拚讀後也有字。象形文字本身筆畫複雜,卻還有同音字的混淆,組成詞語那就更是千變萬化。說到表情達意,“孤獨語”非常容易產生理解上的偏差。但是,由於發音斷開且清楚,語音很容易被識彆。
以“孤獨語”為母語的人,思維模式是圍繞自己的一個思想中心點盤旋,思維線曲折而漫長,但是不會脫離自己的主題。散發出去的思維,不直接收回,往往是轉一個彎,才想明白結果。所以,常聽到一個中國人會說要考慮周全。
中國的太極圖,非常形象地畫出了由“孤獨語”語言體係製約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要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關係緊密而一致,但是,一旦有一點不同,即一個意見不合,觀點相左,所有的接觸麵都裂開了,支離破碎,也就是他們的關係非常難以合攏了。
平時,我們常常發現周圍的某些人,一個偏差出現,便把對方罵得不留餘地,一無是處,什麼親情,友情,甚至愛情都不管不顧,任意地去詆毀對方,那就是“孤獨語”的典型思維模式的表現。
第三種是日語,叫粘著語。簡單來說,日本人厲害,他既有西方人的有來也有去的思維,也有東方人的曲裡拐彎兒。也就是可以繞彎著鋪開思維,又能曲折地歸納回來。
第四種是口頭語言,沒有文字記載的少數民族,如愛斯基摩人的語言。那些人的思維,大多隻有去路沒有回路,也就是行為處事不會想一想結果的原始模式。比如他拉開了抽屜,不再會思考怎麼把它再關上。
難道,歐陽就因為那一點,當然是傷透了心的那一點,就與我們再也合不成一個完美的太極圖了?幾十年以後,她一個會用兩種語言與人溝通的人,怎麼也沒有來一個中西方兼有的“立體”思考呢?
瞎想歸瞎想,我們通過“語言學”的學習和理解,應該極大地影響了我們看問題的能力的……歐陽呀歐陽,那麼聰明的你,是不是已經更進一層地去看開“你、我、他”了吧?
當然,我們那時候的思維還是太簡單,沒有現代二十一世紀的人的思維模式複雜。不過,儘管看上去網上有許許多多“萬紫千紅,五光十色”的東西,不也就是從“三原色”裡化出來的?
我們班的女同學裡有“三把劍”,那是男同學們評說的。後來我才明白,我也是其中一把“劍”呢。
第一劍是羅建英。
她與歐陽一樣,讀書時還是個姑娘家。因為在考進來之前,她已經跟著應屆生,旁聽學習了兩年,所以她的英語的各方麵基礎都很好,成績緊緊跟在陳老師的後麵,不落一步。加上小羅人品也好,溫淳敦厚,陳老師非常看重她。給她介紹了男朋友,是早已在江西師大讀數學碩士研究生的高材生孫同學。
陳老師會風趣地說,小羅的父親是黨的縣長,而孫同學的父親以前是國民黨的縣長,如今國共又一次合作了。
他們畢業後結了婚,移民去了加拿大。
第二把“劍”就是我的好朋友劉建英。
她有很美的一雙大眼睛。人樸實厚道。雖然也是工農兵中專生,但是,是宜春師範英語專業畢業的。而且,她的先生就是她的英語老師,是我們上海人。我們班的男同學裡有她先生的學生,就是師大的老師裡也有他的學生呢。所以,她的成績是持續地穩定。
我在畢業考之前,被感染了病毒性流感,住在學校醫院治療時,她總是不怕也被感染,時常跑醫院來看我呢。
我怎麼會是第三把劍呢?原來我們的名字中間都有個“建”字,沾了這個字的光,我成了一把很鈍很鈍的“劍”。
這把劍一直沒有發光,直到最後一個學期,也居然“亮劍”了。
我這把“劍”,隻要碰到英語專業課就“鈍”得很,不過,但凡是用中文上課的課程,卻又很是“鋒利”,如政治,教育學,教學法……,我都可以輕鬆地名列前茅。
然而,我們學的是英語專業呀!
到了寫畢業論文的時候,我毅然決然選了翻譯課程,隻有這個課程才是漢英互通。
當然,我對英美文學也很感興趣。可上課隻能聽懂一部分,大多得靠自己“啃”出來,隻怕“興趣”是飄在水麵上的浮萍,當不得真。
我們翻譯課的賴老師,全部用中文上課,他的翻譯經驗很多,那本《英語諺語》一書,就是他的心血。他把翻譯的標準“信達雅”闡述得一清二楚,準確來說,是我聽得一清二楚。
於是,賴老師成了我的導師。
想不到的是,“超女”陳老師也選擇了賴老師,她的想法與我一致。當然,她的英語水平高我幾籌。
我選了《二十世紀美國小說選讀》裡的一篇,伯納德.馬勒姆得寫的《T魔桶》,來作為論文作業。我們翻譯類論文的要求是:翻譯成中文後,再寫一篇翻譯體會,一個特點,所有文字全都是用漢語完成的。
給我們寫論文的時間是一個月左右,然後由導師指導修改,再由導師初評,並上交學校論文評審組審核,最後給出“優、良、及格或不及格”。翻譯類的另一個特點是,不需要答辯。
這一個月,我回了上海,在哄著兒子睡覺的間隙裡完成了論文作業。
賴老師對我與陳老師分彆指點。我還記得,我的譯文裡有十一個誤錯。我修改謄寫後,再次提交給賴老師。毫無疑問,他給陳老師一個“優”,給我一個“良”。我當然沒有疑義,一把“鈍劍”怎麼與“超女”比?
讓我們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評審委員會的老師們一致認為我的翻譯與翻譯體會應該得“優”!
賴老師在評審會議複核時,提出我的托福模擬考試分數隻有496分。想不到他的初評意見還是被駁回,評審委員會認為我的譯文比以前出版的那篇譯文要好很多!
這真是史無前例的事!
一般評審委員會總是挑出毛病,把評定的分數給減下來,而這種堅持要增分的事情,給我撞到了。
評審委員會的老師我一個也不認識,這麼一番曲折和分數的改判,是賴老師轉述的。
我感動得不知道說什麼好,這個“真善美”的烙印,永遠刻在我的心裡了。老師們的一舉一動比分數更照耀學生的心!
其實,我還應該讀出一個我自己個人的人生伏筆:我的特長是不是在文學翻譯方麵?如果把我的餘生都放在這個專業上,是不是我的人生可以得“優”?可惜,我的心裡隻有“翻譯”兩個字,疏忽了一個重要的定語:“文學”。
在大學生涯快接近尾聲時,我又一次“亮劍”了。
一天,我正在賴老師家參觀他的藏書,他擁有的書讓我歎為觀止!他家有三間大房間一間小房間,小房間作為臥室,而大房間裡全是書櫃與書架,而且是擠滿了那三個大房間,空隙就是夠你在書廚與書架之間穿梭。
賴老師自豪地對我說:“學校圖書館的藏書量比我多,可書的種類沒有我多,我的撿書登記名冊比他們的起碼長了十米!”
隻要在賴老師的“家庭圖書館”裡轉過一圈的人,就不會覺得他的話是誇張的。
這時,我們英語專業八六屆的大班班主任,王老師來找我了。他告訴我,這次畢業典禮的活動中有一項重要內容,參加全校的話劇演出比賽,要求自創自演。
我們大班中應屆大學生小張同學寫了兩個英語劇,還邀請了我們老師班的兩個帥小夥參加。然而,昨天在英語係預賽中,他們得了倒數第一。
有人向他推薦,我以前是排練老師,他要我去幫幫忙。
我去是去了,心裡有點兒懸,已經把自己擺在“三流”線上的人,沒有自信。那幾個參演的俊男靚女都有點垂頭喪氣,也沒有了自信。
我看了看劇本,一個本子是改編的英語劇《一仆二主》,一個本子是《遊遍師大校園》。從英語文字上我也評判不出好壞,於是,請他們排練一遍,讓我看看。
這一遍看下來,我的心裡馬上有了譜。
“你們演話劇,把‘話’代替了‘劇’了!”我一針見血,“既然是演,必須首先突出‘劇情‘。你們的台詞功夫足夠有餘,而是缺少了情節演繹,人物個性的塑造,誇張的喜劇動作,利用道具把氣氛調動起來……”
“還有,‘話’絕不可以一句連著一句說,應該跟在動作後麵,我認為還要加更多的動作穿插進去,語言的表演配合動作也得輕重緩急……,嗯,因為台下的觀眾是通過看你們的表演,也就是看動作與表情來明白你們的意思的……”
我說著就開始行動起來,幫助他們重新排了一遍。
幾天後,他們直接參加了學校大比賽,我還趕過去為他們化妝。
讓人想不到的是,他們從年級最後一名翻牌到全校第一名!
這可把我樂壞了,原來在高安師範學到的一點一滴,都不是無用功呀!
老師和同學們來向我報喜和感謝時,我說了自己的那句至理名言:“我就是在英語專業裡,會一點排練的那一個,而在排練的專業裡,是會一點英語的。”
那個真正的編導,小張同學,在我的畢業紀念冊上寫道:“……您的啟迪,使我頓開茅塞,收益非淺……”
劇中的主角小黃同學寫道:“您是我結識的第一位謙遜的戲劇大師……”這句話讓我汗顏,但是後一句卻深深打動了我:“生活的舞台,使你多次轉業,可您,‘主角’總是演得很成功。……”
這一次有了自信的同學們,他們的一番話也把我的自信給重新撿起來了:一個“二流”人物的那把“劍”,還是有“閃亮”的機會的。
我們那個大班裡,另有一個女同學,小塗,她畢業的同時考取了本校英語專業的研究生。她特地來找我,一定要我幫她編排一個舞蹈。
我便即興帶她跳了起來……她自己給舞蹈起了個名字:“希望”。
是呀,那時候,我們即將要踏出校門的那一群人,就是麵向著“希望”走去的。我與她並沒有刻意,卻把“希望”兩個字共同舞出來了!
大學畢業了,由於我們老師班的出色成績,學校讓我們班派出代表,上京爭取了我們的學位認證,並且很快批下來了。
我的本科畢業證書上又加上了文學士學位。
人生很奇妙,遇到禍事接二連三,而一轉運,遇到喜事也會接踵而來!
***************
耿堅編審評:
一個特殊的群體丶一群後知青時代拽住青春尾巴的人在高校裡演繹開啟新的人生曆程進行新的人生選擇的“升級版人生故事“。這就是本章書寫的內容。
本章在寫作手法上有以下兩個特點。
第一,把大學故事作為高安師範那些事的分支來寫。作為調乾生,戶口還在高師,還拿著高師的薪水,這樣布局合乎情理。
第二,采用班級群體敘事線索同女主人公“大學生涯”敘事線索這兩條敘事線索交織丶並進的寫法,有利於用較經濟的筆墨儘可能地展示“大學生涯“的全貌。
我們注意到本章中有不少人物特寫文字或曰鏡頭:
堪稱“學神“和“教神”的陳老師;
邏輯思維能力超一流的“老油子”;
從默默無聞到擔任2008年北京奧運會總翻譯長的王貴明;
個人著作被選為中央美院和高校藝術係教材的易班長;
大戰外教維護國人尊嚴的歐陽妹妹;
英語成績超好,性格溫柔敦厚的羅建英;
樸實厚道,秉性善良的劉建英;
畢業翻譯論文獲“優”,臨畢業際“亮劍“驚豔的汪。
這些文字起了畫筆的作用,彷佛在讀者麵前呈現了一幅畫,畫中這些人物之間互相映照、襯托,錯落有致地形成人物群像。讀者從中強烈地感染到一群青年才俊迎著時代的風口欲求改變命運的強烈渴望和非凡的行動力。讀者還彷佛可以從中聽到不息追夢的青春之歌和新時代主旋律的交響曲。
女主人公敘事線索中,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敘事邏輯。從剛進大學時的“呆頭鵝“,“二流人物”論為“三流”,到精讀課成績八十多分,到畢業翻譯論文獲論文評審委員會給“優”,作為“第三把劍”“亮劍”讓人刮目相看,這是一個自我覺醒的過程,是在抱團奮鬥的激勵下重新找到自我定位並創造新生活的鮮活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