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如今既然秦昇問起,他倒是想聽聽自己的女婿又有什麼不一樣的見解。
想到此處,他當即沉聲問道:
“那卿家倒是說說看,以你之見,當初朝廷為何會三征高句麗不利?”
秦昇淡淡一笑,說出的話卻很是驚世駭俗:
“正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朝廷當年之所以三征高句麗不利,無非是給將士們的好處不夠多罷了。”
楊廣似乎早就習慣了自己女婿說話語不驚人死不休,並沒有打斷他,隻是靜靜等待著他繼續往下說。
秦昇見楊廣沒有打斷,便繼續往下說道:
“正如臣當初鬥膽說的那般,陛下之所以從河北大量征召府兵去打高句麗,是為了讓所謂的六鎮餘孽去遼東跟高句麗人血拚,從而一舉消滅陛下眼中的兩大心腹大患。”
“可河北的百姓也不是傻子,他們看著身邊的親朋好友一個個前赴後繼倒在了遼東戰場,卻看不到一點征伐高句麗給他們自己和家人帶來的好處,如何甘心再去送死?
因此最終的結果就是,前線的將士消極殆戰,後方的府兵要麼逃亡,要麼聚眾造反了。”
楊廣聽完久久沒有說話。
他很想反駁秦昇,卻不知道該如何駁斥他。
畢竟若是秦昇說得不對,又如何解釋為何當年大隋傾舉國之兵就是滅亡不了小小的高句麗。
於是,他便決定換一種問法:
“你說當初朝廷三征高句麗不利,是因為給將士們的好處不夠多,那你如今打算再征高句麗,又打算許給出征的府兵們什麼好處?”
“土地和榮譽!”
秦昇的回答是鏗鏘有力,擲地有聲:
“如今臣已經著手理清河北道的人口了,下一步就要效仿元魏的孝文皇帝,在河北道推行均田製,凡十八歲以上男丁,授口分田(田地歸官府,生前可以耕種,死後歸還給官府)八十畝,永業田(不用歸還給官府,死後可以由兒子繼承)二十畝。
若是家中有男丁被鷹揚府征召為府兵,則再額外給二十畝口分田。
若有男丁年滿十八身體無傷殘卻拒絕鷹揚府征召,則剝奪其與家人的授田資格。
府兵們在出征高句麗期間,戰利品歸個人所有,無需上繳朝廷,若是立有戰功,可依功勞大小授予他們職事官和勳官,同時分給他們家人更多的永業田。
如此一來,將士們必然個個效死,何愁不能高句麗不滅。”
秦昇說這些話可不是信口開河,因為曆史上天可汗已經幫他成功驗證過一次了。
同樣是征伐高句麗,楊廣的時候府兵為了不去遼東送死不是逃亡就是聚眾起義,最終硬生生搞得隋朝二世而亡。
可到了李世民征討高句麗的時候,府兵們卻是一個個搶著報名,被選上的歡天喜地,落選的一個個如喪考妣。
究其原因,還不是因為李世民給的好處夠多。
(我知道有人想跟我討論一個人能不能耕種得了一百畝地的問題,但唐初就是這麼分的地,我隻是照搬過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