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鐵牛是一個活著的“死人”。
之所以說他是個“死人”,是因為按照官府那邊的記錄,他已經於大業八年七月戰死在了平壤城附近的薩水河畔。
但實際上,他並沒有戰死,而是在大戰渡河的前一天晚上做了逃兵,因此僥幸撿回來一條性命。
而他之所以做了逃兵,並不是因為他貪生怕死,而是不想死得如此窩囊。
事實上,當初他在隨大軍一起出征遼東討伐高句麗人之時,不知是何等的意氣風發,躊躇滿誌,一心要在遼東戰場上奮勇殺敵,建功立業,搏一個前程來光宗耀祖。
當時他跟另外一百多萬府兵一樣,根本沒有把小小的高句麗人放在眼裡,都相信隻要天兵一到,高句麗便彈指可滅。
因為大業八年正是大隋國力最為鼎盛之時,當時皇帝征調去討伐高句麗的兵馬,共計一百一十三萬三千八百人,號二百萬。
為了向高句麗炫耀大隋軍威,皇帝將這一百多萬兵馬分為四十個軍,每天派一軍出征,分四十天出征完畢。
因為兵力太過龐大,四十路隋軍逶迤而進,綿延一千餘裡,首尾相繼,鼓角相聞,旌旗亙九百六十裡,連不少隋軍將領都在感慨,亙古出師之盛,未有之者。
本以為以大隋軍威如此之盛,即使不能嚇得高句麗人立即遣使來降,也能如摧枯拉朽一般迅速擊敗高句麗人,一戰定乾坤。
當時王鐵牛歸右衛大將軍宇文述統領,他們這一路兵馬初期在宇文述的統帥和指揮下,雖說麵對高句麗大軍的頑強抵抗,打得很是艱難,卻還是取得了一些勝利,不斷朝著高句麗的都城平壤步步推進。
隻是王鐵牛不能理解的是,他們大軍在出征之前,皇帝下了一道很離奇的旨意——
“高(句)麗若降,即宜撫納,不得縱兵。”
意思就是隻要高句麗人一提出投降,隋軍就得立即停止攻擊,等待朝廷派出使者來接受高句麗人的投降。
而高句麗人得知這道旨意的存在之後,便在每次隋軍即將破城之時,便立即宣布要投降,使得隋軍將領不得不立即下令停止攻城,同時派人去皇帝所在的臨渝宮請旨,請求天子派遣使者來接受高句麗人的投降。
而高句麗人就利用這一來一去的時間差,獲得了寶貴的喘息時機,重新修繕好城池整兵再戰。
等到皇帝派出的使者火急火燎趕到之時,迎接他的隻有高句麗人無情的矢石和刺耳的嘲笑聲。
若是隋軍將領氣不過,再次下令攻城,守城的高句麗將士又會在城池即將堅守不住之時,又一次宣布要投降。
即使隋軍將領知道高句麗人在耍詐,但是君命不可違,隻能咬碎後槽牙下令停止攻城,同時派人去臨渝宮請旨……
等待天子派來的使者匆匆趕到之時,迎接他的依舊是高句麗守軍更密集的矢石和更瘋狂的嘲笑聲……
如此反複幾次,成千上萬的大隋將士就這麼稀裡糊塗死在了高句麗人的城池下……
僥幸存活下來的將士如王鐵牛,一時之間也陷入了深深的迷茫和無儘的煎熬之中,已經開始懷疑隋軍到底能不能獲得最終的勝利。
好在雖然有幾十萬隋軍被高句麗人擋在了遼東城下,但王鐵牛所在的這一路兵馬在宇文述的統率下,避開高句麗人的主力,一路殺到了鴨綠江北岸,直逼高句麗人腹地。
可雖說他們這一路兵馬進軍順利,但軍中的情況卻不容樂觀。
因為他們在出發之前,宇文述為了保證奇襲得手,下令軍中每一位將士都要攜帶百日糧秣,避免大軍半路斷糧。
可憐宇文述自以為自己考慮得很周全,可他卻忘了這些糧秣加上將士們身上的衣甲兵器,重量已經超過三石,如此重負搞得將士們一個個苦不堪言。
一些士兵不堪如此重負,便偷偷丟棄掉部分糧秣,以減輕身上的負擔。
可宇文述得知此事之後,雖然意識到自己之前的命令有問題,但大軍已經行至半途,已經無法再做出改變和調整。
為了避免大軍斷糧,他下令將丟棄糧秣的將士通通斬首示眾,以此來警醒其他將士不敢再犯。
可沒想到最終的結果卻是事與願違,不少將士眼見丟棄糧秣行不通,有人便靈機一動,趁著大軍半夜宿營之時,在營帳內偷偷挖坑掩埋糧秣。
其他人看在眼裡,紛紛跟著效仿,而作為主將的宇文述卻是毫無察覺,隻是一味催促下麵的將士加快行軍速度。
因此,當大軍順利殺到鴨綠江北岸時,將士們身上的糧秣已經所剩無幾。
宇文述此時才得知軍中糧草短缺,有心撤軍,又害怕皇帝怪罪,一時間猶豫不決。
之後高句麗的莫離支乙支文德親自來隋軍大營詐降,宇文述和另外一位右衛大將軍於仲文本想趁機扣壓下他,以此來逼迫高句麗人投降,
可之後於仲文不知腦子抽了什麼風,竟然聽信尚書右丞劉士龍之言,放跑了乙支文德。
放跑乙支文德之後,宇文述和於仲文又後悔了,害怕不能向皇帝交代,隻能下令渡過鴨綠江,殺入高句麗人腹地。
乙支文德見隋軍一個個麵有饑色,便繼續采取疲敵之策,不斷派小股兵馬去襲擾隋軍,而且故意一觸即潰,使得隋軍一日連續小勝七場,引誘他們一直不斷孤軍深入,渡過薩水(清川江)殺到了都城平壤附近,距離平壤城僅剩不到三十裡。
乙支文德見隋軍中計,便再次派使者來見宇文述,說他們高句麗王已經被殺到平壤城附近的隋軍嚇破了膽,隻要隋軍一撤退,他們高句麗人便立即派使者去跟大隋天子請降。
宇文述考慮到軍中糧草已經耗儘,將士們無心戀戰,便同意撤軍。
可在撤退途中,隋軍不斷受到高句麗士兵的零星襲擾,雖然沒有造成太大傷亡,卻讓本就因糧草耗儘而士氣低迷的隋軍士氣低落到了極點。
就在隋軍即將渡薩水的前一天晚上,已經連續幾天沒有吃上飽飯的王鐵牛和另外幾百名再也不堪忍受這種看不到一點希望的日子,趁夜逃離了隋軍大營,做了逃兵……
之後他們才知道,第二天就在隋軍半渡薩水之時,乙支文德率高句麗大軍對後軍發動了猛攻,隋軍大潰敗,敗兵被高句麗人一路追擊,幾十萬大軍最終活著逃回到河北的隻剩下兩千七百餘人。
正是因為隋軍死傷太過慘重,不少像王鐵牛這樣做了逃兵不知所蹤的人,一律被朝廷當做戰死處置……
(對於第一次征討高句麗戰爭的過程本來想一筆帶過,但考慮到如果不交代前因後果,讓人知道隋軍兵敗主要是因為廣神的迷之操作和下麵將領的無能,就很難解釋得清重建鷹揚府之後府兵戰鬥力的突飛猛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