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大部分讀書人的驕傲是沒有丟的。
如果哪天大明開科舉了,他們還是會毫不猶豫地跑去參加科舉。
除非能得到一份既受人尊重,又收入還不錯的工作。
而朱吾適目前要給他們提供的工作,恰好滿足這個要求。
職業技術學院和地質學院那也算是大明的大學了。
在大學裡當個老師,這個工作已經很不錯了。
在工資待遇方麵,朱吾適也肯定不會吝嗇。
而且來當老師不僅不耽誤他們以後科舉,甚至工作如果乾得好的話,還可以在朱吾適麵前露個臉。
好處還不僅是這些呢。
朱吾適可是王爺,親的那種。
大明因為科舉一直沒開,現階段想要當官,還是以舉薦製度為主的。
什麼是舉薦製度呢,就是說你在朝中當官,乾得還挺不錯的。
你認識一個人,覺得他有能力。
你就可以把他推薦給朝廷,然後朝廷去考察一下,如果覺得這個人確實不錯,就可以特許他當官了。
舉薦製度也是朱元璋的無奈之舉。
大明建國初期,朝廷需要大量的人才填補官僚體係的空缺。
畢竟之前幾十年一直在打仗,有經驗的都是前朝的官員,朱元璋用著也不放心。
又因為一直打仗,很多讀書人沒有機會出頭。
甚至一些本來有條件讀書的人,因為戰亂,導致沒書可讀了。
本來封建社會讀書人就少,這一打仗,能用的人才就更少了。
所以朱元璋在大明剛建國的時候好,就下令手下廣泛舉薦人才入京,授以守令職位。
等到洪武三年的時候,大明開始實行科舉。
還是那個問題,之前幾十年一直打仗,人才斷層嚴重。
科舉選出來的人不堪大用。
朱元璋沒辦法,決定令有司察舉賢才,而罷科舉不用。
舉薦製度也不是沒有弊端的。
不僅有,弊端還挺大的。
舉薦製度是一種主觀估量人才的方式,缺乏客觀的衡量標準。
導致被舉薦的人才質量不斷下降。
這也是必然的。
首先,民間的人才也不是無窮無儘的。
剛開始舉薦的肯定都是真的有才的。
等到有才的舉薦完了,朱元璋這邊還需要人才,那怎麼辦呢,隻能退而求其次了。
在一個就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親疏遠近。
有些人為了利益,舉薦不符合標準的人才,哪怕朱元璋再嗜殺,這種情況也不可避免。
畢竟人才這種東西又沒有標準。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舉薦製度不是某個部門負責的,權利歸屬就很不固定。
可能今天是這個部門舉薦,明天就換成另一個部門了。
這樣搞來搞去,濫竽充數的就很多。
然而朱元璋也沒有什麼太好的辦法。
科舉沒有人才,舉薦也搞不到人才了。
可他又很需要人才。
這才是朱吾適敢於對科舉進行改革的原因。
朱元璋已經被逼得沒辦法了,眼下有機會打破僵局,他願意賭一把。
確實是賭一把,畢竟朱吾適提出的很多建議,對當前的文人集團會造成很大的衝擊。
不管是科舉不再隻考四書五經,還是允許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和商人甚至工匠的後代參加科舉,包括取消有功名之人的各種福利待遇。
哪一項都不是文人集團能夠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