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過得極其熱鬨的一個年,孟家一大家子人,包括孟春雨都帶著陳海洋回來一起過年了。
陳海洋到得最晚,他先回了趟陳家。
拎了一包陳母愛吃的棗糕,一瓶陳父平時愛喝的酒,回去也不說話,往那一坐,一副要擱家裡過年的架式。
陳家人本來沒見他帶孟春雨回來就生氣,結果回來了更讓人生氣,禮薄不說,臉上還沒點喜氣,當所有人都欠了他的似的。
嫂子弟妹開始摔盆慣碗,連陳父都開始罵陳海洋沒出息。
一家人開始還低聲罵,後來慢慢就吵了起來,吵到大過年的鄰居都出來看熱鬨。
陳海洋順理成章在鄰居的注視下,被“趕”出了家門,然後馬不停蹄趕到嶽父家裡過年。
“他爸媽二十八就捎了信,讓他買齊年貨才準回去過年,雞鴨要買,煙酒也要買,還規定要給他侄女包起碼十塊錢的一個的大紅包。”孟春雨說起就搖頭。
去年陳海洋是回陳家過的年,孟春雨把人趕回去的。
陳家還以為陳海洋多想回家多年呢,今年早早就提了要求,孟春雨一點沒動氣,陳海洋先氣得不行。
一直被壓迫著的時候,人是感覺不到被壓迫的,日子怎麼過不是過。
但隻要過上一天好日子,誰也不會再想回去過苦日子,知道了甜的滋味,沒有人願意再吃苦。
陳海洋本來不想回去,還是孟春雨讓他去的。
去走個過場,免得陳家人在外敗壞他們一家四口的名聲。
阮秋枝輕嘖一聲,“聽說陳海洋大哥在的街道搪瓷廠,連工資都發不出來,過年都沒福利,可不就惦記上你們了。”
國營改革,鼓勵各單位自尋出路,最先死的就是一批小集體企業。
沒了生產計劃,沒了統購統銷,原材料爭不過大點的廠,積壓的產品銷不出去,壓根不知道往哪裡找活路。
以前廠子紅火的時候,過年蘋果都是成箱的發,還會發米發油,現在麼,發兩個賣不出去的紅雙喜搪瓷盆,就是過年福利了。
可搪瓷廠工作的職工會缺搪瓷嗎?
不光自己家不缺,周邊一圈親戚也不會缺,會低價賣出去,都沒有人要。
哪怕是要結婚需要這些搪瓷盆的年輕人,現在都喜歡更時興的花樣,不喜歡紅雙喜了。
陳海洋大哥的單位不行,陳海洋和孟春雨所在的單位有個愛折騰的領導,廠裡倒是越來越紅火。
今年過年發魚都比往年要多發兩條。
現在許國偉在炸的魚塊,就是他們兩口子過年分的魚。
“他父母那邊的事,你少說話,由著他去,隻要他拿錢養家就行。”李青梅在旁邊附和。
好不容易跳出陳家,可千萬不要再摻和了。
孟春雨笑著點頭,“我知道,這是傳信傳到我頭上了,我才指使他回去一趟,不然我才不會多嘴。”
現在孟春雨都不怕自己帶兩個女兒過日子了,沒有陳海洋,她們娘三個一樣能把日子過好。
孟春雨切著紅薯,看著李青梅懷裡的小忠,“小忠感冒還沒好啊?”
李青梅的東南西北中總算是湊齊了,不知道是不是高齡生子的緣故,前麵四個出生到現在身體都好,到小忠這裡,特彆難伺候。
三天兩頭地生病,去醫院的次數,比他四個哥哥姐姐加起來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