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陽城外的黃土路上,揚起陣陣煙塵。十七歲的阿柱攥著征兵文書,手心裡的汗把竹簡邊角浸得發軟。他望著遠處城牆上獵獵作響的玄色戰旗,突然想起阿娘今早往他行囊塞的硬麵饃——說是府兵發的口糧吃不飽,得留著墊肚子。
"新丁都給老子站好了!"一聲暴喝驚飛了樹梢的麻雀。滿臉橫肉的屯長揮著皮鞭走來,渾濁的眼珠掃過眾人,在阿柱單薄的身板上多停了兩秒,"瘦得跟麻杆似的,能扛動戈?"
阿柱咬著牙挺直腰板,參軍前阿爹摸著他剛冒頭的胡茬說:"咱老秦人世代都是府兵,地是國家給的,飯是國家發的,該還這份恩情。"那時他還不懂,直到親眼看見鄰家王伯家的田被充公——隻因他家兒子裝病逃避點兵。
"聽好了!"屯長的聲音像砂紙磨過石板,"咱們秦國的府兵製,就是把你們這些泥腿子編成軍戶!農忙時種地,農閒時練兵,打起仗來扛著家夥就上戰場!好處也不是沒有,家裡的賦稅能免一半,立了戰功還能分田宅!"
人群裡響起窸窸窣窣的議論聲。阿柱身邊的少年咽了咽口水,小聲嘀咕:"分田宅?能分多少?"話音未落,皮鞭"啪"地抽在兩人腳邊,驚得他們跳起來。
"想好事呢?"屯長冷笑,"斬首一級賜爵一級,想分田先拿腦袋去換!不過要是當了逃兵......"他故意拖長尾音,"全家老小都得被罰做隸臣!"
阿柱後背發涼。他想起村裡老人們講的故事:二十年前長平之戰,隔壁村有個小子當逃兵,被抓回來時渾身插滿箭,就吊在村口老槐樹上示眾。風一吹,屍體晃悠了整整三天。
接下來的日子像泡在苦膽裡。天不亮就得爬起來練隊列,舉著比自己還高的青銅戈,一走就是十幾裡。烈日下,阿柱的粗麻衣被汗水浸透又曬乾,結出一片片白花花的鹽漬。夜裡躺在大通鋪上,他摸著磨出血泡的掌心,聽見有人在黑暗裡抽噎——是同村的阿福,偷偷哭著想家裡剛滿周歲的閨女。
"哭啥?"睡在對麵的老兵翻了個身,"等仗打完,你家丫頭就能吃上白米飯。當年我爹跟著武安君打郢都,砍了三個楚兵腦袋,現在咱家可是有五十畝地的小地主!"
阿柱來了精神,湊過去問:"真能靠打仗翻身?"老兵吐了口唾沫,"前提是你得活著回來。記住,戰場上彆管同袍死活,自個兒保命最重要。"
這話讓阿柱心裡發堵。他想起臨行前阿爹的話:"府兵講究的是同伍連坐,戰場上見死不救,回來得挨板子!"可老兵的話也沒錯,在血肉橫飛的戰場上,誰顧得上彆人?
三個月後,阿柱第一次摸到了真正的戰場。楚軍的戰鼓聲震得他耳膜生疼,對麵士兵的皮甲在陽光下泛著冷光。屯長舉著青銅劍大喊:"殺一個算一個!首級掛腰間,回去換軍功!"
阿柱跟著人流往前衝,腳下滑膩膩的——不知是血還是泥。突然,一支箭擦著他耳畔飛過,射穿了前排新兵的喉嚨。那少年瞪大雙眼,手裡還緊握著戈,就這麼直挺挺地倒下去。阿柱的胃裡一陣翻湧,差點吐出來。
混戰中,他看見阿福被三個楚軍圍住。阿福揮舞著戈大喊救命,阿柱本能地想衝過去,卻聽見老兵的話在耳邊回響。猶豫的瞬間,一柄長矛刺穿了阿福的胸膛,鮮血濺在阿柱臉上,溫熱腥甜。
這一仗打了整整三天。當楚軍的旗幟倒下時,阿柱看著滿地狼藉,突然發現自己腰間不知何時掛了兩顆血淋淋的首級。他想嘔吐,卻連膽汁都吐不出來。
戰後論功行賞,阿柱得了一級爵位,分了十畝薄田。可當他捧著文書回到家,卻發現阿爹臥病在床——為了替他交軍糧,老人累壞了身子。阿娘摸著他帶回來的首級,哭得肝腸寸斷:"這哪是軍功,分明是催命符!"
日子還得繼續。阿柱把分得的田租出去,自己繼續當府兵。每次出征前,他都要在祖宗牌位前磕頭,祈求平安歸來。漸漸地,他發現了府兵製裡更多的門道:有錢人家能花錢雇人頂替,貴族子弟不用上戰場就能得爵位,而像他這樣的寒門子弟,隻能用命去換那點可憐的田宅。
十年過去,阿柱成了屯長。他不再揮舞皮鞭嚇唬新兵,而是會在訓練後教他們怎麼在戰場上保命。他常說:"府兵製是老秦人的根,可這根紮得太深,也會把人勒出血來。"
夜深人靜時,阿柱摸著腰間的青銅劍——那是用五顆首級換來的獎賞。劍身上的血槽裡,還殘留著當年的暗紅。他想起阿福臨死前的眼神,想起阿爹佝僂的背影,突然明白過來:這大秦的霸業,是千千萬萬個像他這樣的府兵,用血肉之軀堆起來的。
又一年征兵季到了。阿柱看著新兵們青澀的臉龐,恍惚間看見當年的自己。他解下腰間的酒囊,挨個給新兵們灌上一口烈酒:"記住,活著回來比什麼都重要。"
夕陽西下,鹹陽城的輪廓在暮色中漸漸模糊。阿柱望著遠方,心裡默默祈禱:但願這場仗打完,這些孩子都能平安回家,去耕屬於自己的田,吃自家灶上燒的飯。畢竟,這才是府兵製最初的承諾——讓老秦人有飯吃,有田種,有命活。
喜歡嘻哈史詩看古今請大家收藏:()嘻哈史詩看古今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