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華在家裡待了兩天之後就離開了,繼續從事他的火炮研究。
火炮種類繁多,但技術基本上是都相關聯的。
有之前的火炮研發做基礎,接下來其他類型的火炮研發相當順利。
另外,張建華知道自己在火炮領域待不了太長時間,也有意培養火炮研發人才。
因此在研發的過程中,一點也不藏私,反而積極的回答大家請教的問題,技術資料也完全向大家公開。
在這種良好的工作氛圍下,研發的進度非常快。
在不到半年裡,高射炮、反坦克炮、坦克炮、艦炮、海岸炮和航空機關炮等都陸續的被研發了出來。
單單就技術方麵而言,華國已經追上並超越了美蘇兩國。
現在唯一的問題就是材料問題,因為材料的限製,火炮的性能不能完全發揮出來,反而稍微落後於美蘇兩國。
隻不過材料涉及學科非常廣泛,不是一日之功就能趕上其他國家的。
麵對這種狀況,張建華知道自己是時候開啟新的征程了。
而且以他對垂釣係統的了解,基本上吃透一項技術之後就會送上另一項技術。
有時候他感覺這個係統就是個智能係統。
為此他還試著溝通了幾次,可惜沒有任何反應,依舊是每月1日零點準時開釣。
當晚,也就是1963年7月1日淩晨12點,新一月的垂釣開始了。
“垂釣。”張建華淨收之後心中默念道。
和之前一樣,釣竿隱入虛空不見,大約十幾分鐘之後,虛空一陣閃動,垂釣係統上掛著一個氣泡。
張建華戳破之後,是一本本厚厚的資料。
仔細一看,原來是另一個世界2020年儲存的全部材料的研發資料。
看著如此多的技術,張建華也犯難了。
以他一個人的力量,不知要研究到何年何月。
認真的想了想,張建華心中有了決定。
次日,他直接找到了聶部長,說自己要去京大上學,學習材料學。
“你要去上學?”聶主任詫異的問道。
“是的聶主任。”
沒等聶主任繼續發問,張建華便解釋道:“聶主任,在火炮技術方麵咱們已經追上並超越了美蘇。
且通過這次研發,鍛煉了人才,我留下已經沒多大意義了。
現在製約火炮性能及發展的反而是材料。
不僅僅是火炮,就是在其他領域,我國的材料均遠遠落後於西方發達國家。
因此,下一步我想從事材料研究,力爭追上他們。”
“這和你上學有何關係?”聶主任不解的問道。
張建華解釋道:“聶主任,我之前並沒有深入接觸過材料領域,因此我想找一個老師先去學,然後再開始研究。”
聶主任拍了拍張建華的肩膀,深情的說道:“建華同誌,我替國家謝謝你。”
“您客氣了,這是我應該做的。”張建華回答道。
“這件事我知道了,我去安排,你等我消息。”聶主任當即答應下來。
這件事很快就被聶主任彙報給了伍同誌曾用化名)和楊子任兩位同誌曾用化名),他倆對張建華這種奉獻精神十分欣賞。
兩人都非常清楚,張建華在火炮、機床方麵已經是人人敬仰的專家學者了,根本沒必要冒險去一個不熟悉的行業,還要給彆人當學生。
可他為彌補國家在材料方麵的短板,冒險去一個自己不熟悉的行業,可見他的愛國心。
“讓咱們的大功臣去當一名學生有些不合適,我看這樣,讓他再去學校教兩年書,一邊學習材料一邊教書,這叫兩不耽誤。”楊子任開口說道。